周家的王老太坐在她家檐下切猪草,听到阿李的话,只装着没听见。
倒是汤家的钟老太端着一盆水来院坝边倒水,听到了阿李的话,好心道:“不行你就先用我家院坝嘛,把那粒脱完了,就好很多了,我家都是割穗子的,哪用得着你家这样。”
阿李赶忙感谢钟老太。
余桑听说了,周家好像佃了她家原来佃的方家的田,以前周家的王老太还是蛮好心的,但现在她家是方家的佃户,方家跟余家关系不好,周家作为佃户的,也不敢和余家多亲近了。
汤家自己有田,汤大叔又有手艺在身,无惧方家。
杨家更是关起院子来,看余家笑话。
有了汤家院坝支援,魏老太和阿李还有余满山,三人都一起来脱粒,就快了很多。
将脱粒的麦子清理出来,装进箩筐里,第二日等着晒干,这就是余桑的活了,她干不了田地里收割小麦的活,收晒粮食还是可以的。
轮到自家的田地收麦子了,没有方家在后面催着,但田里的几亩麦子还是要早点收上来,这个天,说下雨就要下雨,赶快收回来,免得麦子烂在田里。
家里蚕虽然结茧了,没什么其他事需要忙,但余家成年劳动力少,一时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在家劳作的余桑,都手忙脚乱的,也不知道这什么鬼天气,明明天气很好,很适合晒粮食,结果突然就变天,下起暴雨来,然后没等很久,又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
附近几家都是跟她一样,忙着抢收,然后天气好了,地上干了,又弄出去晒,她年龄小,自家买的田又近,看着天气不对,家里大人们也会冲回来帮忙。
看着不对劲,站在自家院坝口上对着对面喊一声,田里在收割麦子的大人也能听见。
余桑感叹,怪不得想买近的田地呢,光是这点,就很方便。
收完自家的麦子,魏老太阿李等人在家脱粒晒麦子,余满山就去李老大家帮忙,李老大家人口比他家还少,他好歹两个大点的儿子能干活,李老大家两个女儿加一个儿子,儿子还在镇里读书,虽说农忙时,学塾也放假几天,但终究是人少。
余满山把余桑带上了,他这个小女儿,机灵又嘴甜,他走亲访友还是做买卖的,特别喜欢带上,就算这回去李老大家是干活帮忙的,家里现在也不算特别忙,余满山也爱带上余桑,李老大也很喜欢余桑,嘴巴又甜,小模样又好,人又机灵,常氏也很喜欢。
一大早余满山牵着余桑刚到李老大家,李老大正准备带着一家人下地去收麦子,看到余桑和余满山来了,赶忙去门口接,李老大笑呵呵地一把把余桑抱起来,道:“哎哟!又重了!”
往常李老大偶尔也抱抱余桑,但余桑越大越机灵,嘴又甜,李老大比小时候还喜欢余桑些。
常氏看到也过来打招呼。
李英晦一向性子内向,不爱讲话,但经了上回他爹跟二叔以及翁翁吵架,明了很多事理,知道自己读书还是姑爹给的钱,比起二叔李老二来,他更加亲近余满山了。
看到余满山来自家帮忙,也高兴上前叫人:“姑爹!”
余满山高兴“诶”了一声答应。
李英晦又给余桑打招呼,余桑也挨着把人叫一遍。
隔壁李老头和李老二一家也要出门收麦子,听到余满山来了,李老二很积极地过来招呼,招呼完就玩笑似地说:“大哥家田地少,已经没多少就能收完了,满山你要是有空......”
他也不说自己的,只道:“爹那十亩田,他年龄大了,还很多没割呢。”
常氏当场就垮了脸,又不好说什么。
虽说是李老头的田,那产出,还不是李老二一家在享用,享用就算了,还来使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