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余满山父女背着满载而归的背篓回来,杨老头很热情,主动打招呼:“回来了啊?这是去了镇里买东西?”
他睁大眼睛使劲地往余满山背上的背篓里瞅,余桑觉得他贼目鼠眼的。
自从昨天冯管家走了以后,杨老头待她家就很热情了,不时来院坝边吹吹牛唠唠嗑,好像很亲热的关系一样。
杨老头又问:“昨天那官人要的菜送去了吧?没出差错吧?”
好歹是邻居,余满山还算热络地回:“送去了,没出差错呢。”
杨老头又问:“你那些菜多少钱卖的啊?要是价钱可以的话,我家明年也跟着种些。”
脸皮可真厚啊你!余桑不齿。
余满山笑笑,“便宜着呢,就赚个辛苦钱,大冬天的,又冷,哪里好种啊,心都操碎了。”
余桑催着:“爹爹,我走累了,快回去吧,我想歇歇......”
余满山接话:“叫你早上别跟着我去,非要跟着,路又远,难走是吧?”
他假装骂咧地带着余桑回家去了,没有回答杨老头。
余桑捂嘴偷笑。
明明是昨晚上余满山说要带她去的,她爹也会找借口呢。
魏老太几人已经在家里听见余满山的声音了,出了堂屋来接。
魏老太和阿李把背篓接过去,知道背篓里有很多钱,上面也买了很多需要的过年用品,两人把背篓抬回堂屋,然后开始把东西拿出来,挨个地拿到后面屋里放好。
魏老太感叹:“今年终于能过个好年了!”
余满山开口却是说:“娘,今天去县里,那牙人说有将近五亩田要卖!这回运气真是好!”
“啥?将近五亩?”魏老太惊喜。
本来家里就有快到四亩的田了,这又来五亩,那不是快九亩了吗?
有九亩田了,她还怕什么方家不佃田给她家?
魏老太高兴得买回来的年货都不看了,她扒拉着余满山去凳子上坐下,“来,好生给娘说说详细的。”
余满山又仔细地把那将近五亩田的情况给魏老太说了,魏老太更是大喜,这简直算极好的田了,就在那对面山坡下,过个山坡就是自家这块田,那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的,哪哪都方便!
魏老太笑得合不拢嘴。
但她很快想到,突然惊呼一声:“糟了!好像家里没这么多钱!”
余桑这时候说话了:“婆婆,够的!我们今天还卖了好些钱呢!”
不过也很紧巴了,只差不多刚刚好买田的钱,没有剩多少,想要过个好年,以及人情往来的,就要看她那腊月二十九左右收获的平菇了。
家里昨天摘完菜就把阳畦给填了,韭菜根以及挡风的之类也全部搬进自家地里了,阳畦田那些少量没长大的菜,将就移栽进自家新的阳畦里面,基本上今年及明年开春,都没有菜卖了。
阳畦菜今年是卖到头了,再也不会有钱进项了,唯一剩下只剩平菇了。
她三哥和她表哥李三郎两个人读书的钱,也要从平菇里面赚才行。
索性,田的事是基本安心下来了。
魏老太又一次带着全家人去看田。
第二天一早,余满山就往县城去了。
等到傍晚才回来。
这次很顺利,因为那大户家的关系,办红契也很快,赶在县衙的人放年假前把红契给办了,一次就把白契红契全部拿到手了,田是她家的了!
余桑才知道,这时候,做官的,过年也要放七天假,倒是和现代有些相似。
这次买田花去71贯多,家里还剩几百文。
赚钱!又得赚钱了!
作者有话说:
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