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细节再商量了一下,冯良远自己就是会写文书的,余桑拿了纸笔砚墨来,家里条件好了后,也给她买了个一般的砚台用。
往日里没砚台的时候,在家里拿个陶碗将就也应付用一用了。
冯良远把文书写了,余桑照着念给家里人听,写得没有问题,先雇佣两年,双方把名字签了又盖了手印。
这请长工的事就算定下来了。
这有了冯家帮忙,余家人就轻松了很多,尤其是余满山,平日里哪里都需要他,现在有人给他田里帮忙了,摘菜送菜的也有人帮忙,就轻松许多。
李老大基本负责送菜去盐滩镇和县城里,余家这边就是忙活送去外州的菜,各有分工。
过了些天,余家的家具在几个木匠的忙活下,算是完工了,只后面的上了桐油,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用。
余桑的床就是后面才做完的,一时用不了,但书桌椅子却能用了,以后就可以坐在新的桌椅上读书练字了!
余桑坐在新椅子上挪了挪屁股,这感觉真好!
书桌也是靠在窗户一侧的,很明亮。
家里养蚕开始了,不管是余家还是其他家,都全部忙活了起来。
阿李开始带着余桑教她怎么养蚕,余桑的年龄也不小了,该把这些学起来了,阿李觉得以后无论如何,这也是一门可以吃饭的手艺,再苦再穷的,也能靠这个有一碗饭吃。
这也是乡下的女孩们必学的一项,若是连养蚕纺线织布都不会,那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娶的。
余桑没想到,逃过了她想象中的绑小脚、刺绣,还是没逃过这个。
看来是各种阶级都有自己对应位置所必须会的东西。
但她也跟着阿李学一学,也不是多难的事情。
到了养蚕的季节,还有一项大事就需要去完成了,余桑一提醒,余满山就想了起来。
溲种法,需要缫丝的水来用,这就得提前去提醒四个里正,那到时候蚕茧缫丝的水别倒了,差不多那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用溲种法和盐水选种法制种选种了。
余满山先去近的李里正家和安里正家跑了一趟,又去另外两个远的乡,又各自跑了一趟。
家周围那各处空闲的地方,也种瓜点豆的种了起来,余家周围地方宽,自家吃的,就找周围空的地方种了些冬瓜丝瓜豇豆之类的。
蚕还养着,收小麦的时节也到了,余家并没有小麦收,但是冯家那里佃着地主家的田地,还得收小麦。
余家这边也等着接收自家买的田地。
余桑的床已经能用了,把原来的床搬到同一间砖屋的另一间房间去给刘大丫睡,余桑和魏老太睡新的床。
番椒也已经育了苗,在各处田埂上有位置的地方都种了起来。
余桑专门提供了种的方法,两颗苗种一起,这样产量高。
家里养的猪多,粪肥也就多,就不像去年那样还需要到处去买粪肥了。
鸭子也长大了很多,鸡崽也是,鸡粪鸭粪的,过一段时间就从圈舍里收拢放好,要用的时候就能用得上。
余家不用收小麦,现在的田地又都是自家的了,比起佃田那会儿,就更尽心些,田头粪窖也挖了起来,余满山有空就把家里的猪粪往粪窖里担,这还是余桑提供的法子呢。
农忙的时候需要用,就很简单了,直接在田头就能把粪肥舀出来就近浇。
粪丹也制作了起来。
随着自家田地接收回来,余满山又把新的田地捯饬起来。
冯良远和赵二娘子也跟着帮工,冯檀有时候会来余家帮忙,或打一两背篓猪草的过来,养蚕的季节,她自家也忙,忙着在家里养蚕,余桑不怎么看得到她。
冯家的帮工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