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
因是巡视自家的田地,大家心情都很好,有说有笑的,充满了幸福感,直到天很晚了才看完了回去。
第二天,余满山和魏老太一早就去乌安塘那边看自家新买的田地了,并且还要去跟那边现在正种着的佃户说好,这回就没有带余桑,也没带余二郎,只他们大人自己去处理,路挺远的,带着孩子不方便。
两人等到家里吃过中饭了才回来,余满山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兴致冲冲地说:“原来有几亩田是以前认识的一直佃着的。”
余满山问余桑:“小四你还记得吗?就是以前你喊的那卖草鞋的老翁翁,就是他家!佃了咱家新买的几亩。”
余桑回忆了下,想起来似的猛点了一下头。
他又道:“他自家也有些田地,又佃了一些,我过去找的时候,发现是他,聊了好一会儿呢!他家以前还借咱家秤,人品也是很好的,就继续佃给他家种了,他说他孙子们也大了,家里吃饭的嘴巴多,就又佃了一些。”
余满山跟余桑道:“你那些田地,都是佃给他家了。”
“二郎你的离着要远些,打听了原来佃的人的人品,还是继续给他家佃着了,那佃田文书也找人写了。”
余桑知道,那佃田的文书,肯定是她婆婆收起来了,也不用关心。
余二郎却问:“大舅不是说那些地主们要开始收麦租了吗?那我的田地有没有说明年要收?”
余满山“嘿”了一声,“你田地不多,倒是跟那地主一样了!”
余二郎嘀咕:“那不多也是我的田地嘛......”
余满山吃着阿李端上来的饭菜,一时有些感叹,这一两年的,他原是佃户,现在已经成为佃田出去的人了,都是要站在地主的角度来想问题了。
老实说,要收麦租,自己的田地能多收租,谁不想呢?
要他原来是佃户那会儿,那肯定是觉得这地主太过分了!一时身份倒置,真是唏嘘不已。
余桑听到余满山和余二郎说的,清楚知道,自家虽然要佃些田出去给人种,但还算不上地主,因为对于地主,这里是有很严格的限定的,因为每逢闰年评定户等的时候,她家这田产加在一起,也达不到地主的标准。
连一百亩田都没有,只能算比较富裕的农民。
下午又把离家近的二十几亩田以及十多亩地去找原来的佃户说好,到时候收了小麦就接手田地。
这附带的今年的夏税,自然也是原主人去交,方方面面都已经谈妥了才成交田地的。
余桑在自己屋里,开始计划今年的生产赚钱打算。
因为分了家,难免只会为自己分的进项方面筹谋。
去年做计划,还是为全家整体计划,今年就各人都有了自己的打算。
她最大的进项,就是平菇和香菇,那么今年菌房还得多修几间,平菇本身也是不够卖的。
香菇今年也开始产了,但是第一批种的木头还不算多,这个得提前筹划起来,只要一有钱,她就跟爹娘那边商量,一起出资再买些木头来种香菇,过几年,就能坐等收钱。
她的那些田比较近,她爹娘为了专门照顾她婆婆种得方便,都是让她买的近的田地,远的都是他们自己包下了。
近的田,去年稻田养鸭还可以,今年还可以继续,只是今年鸭子恐怕得她自己出钱出粮出力养了,好在她还有刘大丫帮忙,对,以后刘大丫也是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