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说什么,心里肯定也会想,我从小给乖乖备着,分得清些,自然不管什么人都说不了什么!”
魏老太看余满山还往心里去着,开玩笑道:“你现在手里那些钱,买个十亩田,你看手里还有多少?这又是买瓷碗碟,又还要打水井,又要打家具,还要修菌房,你看还剩不剩钱?”
这一说,余满山面色就赧了起来。
昨天李彦升送了钱来,他还以为家里乍然富裕了,哪知道他娘要分家,一分完,他手里只剩272贯了,这分家也是为了余桑,他们夫妻和他娘的意见不一样,分了他也没意见。
只是他手里的钱一下少了许多,到处都要用钱,还以为家里钱财今年能宽松,这一分,手头又紧了。
余满山不说话,算是默许了。
魏老太提出这个建议,余桑也觉得挺好,虽然要自己花钱,但是她屋里的东西都是她的,以后哥哥们娶了嫂子,她身板也硬,谁都不能说什么,挺好的。
只是一算要出多少钱,这古代可都是实木家具,并不便宜的!
她爹好像只打算先打一套见客用的家具,就是堂屋那些茶几椅子的,家里也还缺床,要她自己的东西都自己打,那她花的钱可能并不比她爹少,因为听着她婆婆一路细数,还有装衣裳的箱子以及衣柜。
箱子还专门要多打两三口,名义是装衣裳,她一听,就知道是要用来装钱的!
如果再还要买十亩田的话,这一算,她分到的243贯还没捂热,就不剩多少了!
怎么每年到这个时候,就觉得又没钱了?
要想办法赚钱了!
一路问着打听,货比三家,在余桑的建议下,买了一套素雅的瓷碗碟等搬上车,又买了些日用的酱油醋盐等,再问了几家打家具的木匠,比较了下价钱,不比镇里贵多少,还是新明县离着盐滩镇近,区别不是很大。
先暂时说好,还得回去跟阿李他们商量商量。
等一行人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李老大直接在分岔路口就往他家去了,没跟着去余家。
阿李和刘大丫早就在院坝边等着张望几人回来没。
等到几人回来,阿李赶快问:“怎么样?买到田了吗?”
又看余满山提着的竹筐子,好奇问:“这都是些啥?”
余满山回:“去年年成好,牙人说没什么人卖田呢,叫我们等。”
阿李失望不已,等回到堂屋,她又就着油灯光线,看余满山提回来的竹筐子里的东西,“哎呀,怎么买这么多好的碗碟?”
余满山回屋去换衣裳,边走边道:“总是要买的,刚好就买了。”
阿李叫刘大丫一起把买的瓷碗碟盆的往后面灶房搬,好生在碗柜里放起来,有客人来了才用。
余二郎听说没买到田,倒是高兴不已,他那笔钱,本来就不想拿去买田,而是拿去和李彦升一起去跑买卖。
看余二郎这笑嘻嘻的,被阿李看不惯,拍了一巴掌在肩膀上,他只得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