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李笑道:“咱家小四真是想一出是一出的!”
魏三□□厨,她家肯定管不着,那是要交钱的!刘大丫这......
吴娘子跟着笑笑,懂阿李的言下之意。
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这是做买卖,她家儿子手艺不好,肯定也不行的,跟不上趟,那也不好巴着余家。
下晌,余家也还要去走亲戚,前两天自家忙,都没走完,接下来要赶紧都去走了。
找了空,魏老太又去找风水先生算了日子,最近好点的日子是初七,恰巧初七后面,这年也过得差不多了。
余大郎余二郎两兄弟隔日就来回地送菜,过年这段时间,那起官绅人家,日日都是宴饮,用菜也多,频繁得紧。
余桑估计着,她家以后这过年一段时间,都是忙碌的,不能好好过年,家里买卖特殊,只能如此。
最近账也没结,两兄弟都没带钱回来,说是到时候干脆元宵后,李彦升一起过来结,现在太忙了。
这两天,又陆续有那赶时髦的读书人遣了下人来买猪肉,余桑也不知道潘夫子去诗会还是同学同窗一起讨论文章的时候分享了他的诗,传得应该还不够广,但也有些是知道的,又有人传人,一个传一个的,只赶时髦的感觉比较多,也不管她家肉贵不贵,好像是肉更贵,他们更有荣誉的感觉一样。
她爹又去把铺子剩下的租金付了,对方钥匙也给她家了,这铺子暂时就是她家的了。
铺子定下来了,常氏那边好像过年这两天又跟李老二家吵了架,常氏跟李老大掰扯,初七这边余家食肆就要开业,她等不及了,初七前,怎么也要搬到李家湾去!等不到元宵后了!是一刻也不想跟李老二一家相处了!
这几天都是魏老太和阿李去县城送的菜,骡子车也打听到了,有现成的,就是是二手的,后面拉的车都不需要重新打,有人有旧的想卖掉,骡子连同板车一起,骡子正是精壮的,加车一起,要十二贯钱,余家这边要得急,见讲价实在讲不下来了,只能答应下来。
今天刚好把骡子车驾回来,余满山去取的,还专门请教了原主人怎么驾车,余满山回来高兴说:“那骡子正养在咱家铺子后院里呢!等下再给它弄些吃的过去!”
魏老太听了也高兴,还松了一大口气,她这每日里去送菜,真是不轻松,今天骡子牵回来了,她终于不用去送菜了!她一把老骨头都要送散架了!
魏老太兴奋地道:“那我们坐船都去看看?”
她又担心道:“怕是今晚得留人住在铺子里哦,我怕晚上有人翻墙进来,把骡子牵走了也不知道,这值老多钱了!”
大家听了都觉得是,余满山干脆道:“那就把明天要送去县城的菜先摘了,等下一起船拉到盐滩镇铺子里去,我把铺盖褥子也带上,今晚我去守着,刚好我明天一早就驾车送去县里。”
余桑都打算跟着去看热闹了,哪知道大人们又要去田里摘菜,阿李又吩咐刘大丫去灶房做饭,等下余满山要把夜饭和早饭都带到铺子里去,就不再来回了。
等到要走的时候,因为东西太多,除了菜和人,还有褥子被子,以及骡子要吃的菜叶和杂粮,又还搬了一口铁锅另外干柴,刘大丫带过来那口铁锅,先拿去铺子里用了,以后她要是不在余家了,就给她再打一口,这铁锅不能放,不用就会生锈,要过个十年,就满是铁锈了。
另外还带了一挑水桶跟扁担,杂七杂八的,看热闹的余桑和余三郎以及刘大丫,甚至阿李,都全部留在家里了。
余桑无语,这一头骡子车,也相当于现代买上一辆小奔了吧?居然不能去看自家买的新车......
差评!
常氏甚至和李老大吵了一架,最终夫妻两才定下来初六搬家,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