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买些书,又到了余桑的必做名单里。
火盆旁边烤火的刘大丫又出幺蛾子,她估计也困了,但她还要看着主家两个小的,是有责任的,就拿了柴刀削了几根竹签子,又去放猪肉的房间,捡了一些碎肉,到灶房里用调料腌了,串在竹签子上,拿到火盆这边来烤着吃。
那新鲜的猪肉,拿火一烤,滋滋冒油,香味儿也弥漫开来。
余桑刚刚就看她在那边捣鼓,也没管她,闻到这香味儿,忍不住了,喊她:“豆腐,我也要吃!”
刘大丫道:“那你吃这根吧,这根的肉要好些。”
余桑也不看书练字了,从条凳上梭下来,走到火盆边,火盆原本就只有木炭燃着,火并不大,被烤肉上的油滑落下去,倒是冒出火苗来,房间里光线都强了些。
余桑看刘大丫烤的肉,的确基本都是碎肉,就是卖肉的时候,那不好的边角料,割下来的,好的肉,她应该不敢动的,刘大丫憨直是憨直,却知道底线。
余桑接过她递过来那串,尝了尝,赞道:“豆腐你调料的味道真的不错,好好吃!”
要不是她家猪肉贵,她都想琢磨一番叫刘大丫去卖烧烤算了,她想法都是一出是一出的,之前还想叫魏三九去卖馄饨呢,哪知道自家猪肉突然在陈管家的建议下,卖到这么贵。
余桑看刘大丫手里的一些竹签串着的烤肉,好多都是泡泡肉,这些都不好吃,嚼不动,她做主道:“你去割一些好点的,切了来烤,没事的,我明天跟婆婆和娘说。”
刘大丫一听,把手上的签子都放进旁边的盘子里,高兴地站起来点了一个油灯去切肉了。
余桑又回头问余三郎那边:“三哥你要吃吗?吃的话就让豆腐多切些。”
余三郎闻着味道,只回了一个字:“吃!”
刘大丫还在点油灯,听了立马拿着油灯,高兴地去灶房拿菜刀了。
吃完烤肉,又练了会儿字,一夜差不多就过去了,即使是大年初一,乡下的大人们也不会睡懒觉,早早就起来了,余桑只跟魏老太汇报了一声昨晚切了点肉烤肉吃,免得刘大丫被责怪好吃,然后稍微洗漱下,就跟刘大丫回去睡觉了。
她家这猪肉,别说刘大丫了,就算是她大舅都不舍得拿回去吃的,觉得太贵了,还不如换钱,要一般不宠孩子的人家,连自家孩子也会被嫌弃好吃,毕竟这么贵,只魏老太宠余桑,才没有被说叨。
余桑自己也是平常很节约,不会乱消耗任何能卖钱的物事,只今天过年,风高夜冷,碳盆烤肉,也是幸福事一件。
等到她们再醒来,家里客人都来拜访了几波了,又热了饭菜,再煮了个汤饼,接待留饭的客人,等她们起来,都只能吃剩饭了。
不止是客人,连余大郎和余二郎回来了都又走了。
新家也挂了新的桃符,听她娘说,今天也都还有人上门来买猪肉,那些读书人的,家里条件不错的,特别讲究时髦。
据说这还是她三哥从他夫子家平时听来的。
余桑没想到这时候都有时髦这个词了,可能本来古代的时候就有,又听她娘继续说:“那什么赶时髦,连吃咱家猪肉都要赶时髦,哈哈哈,这些读书人真是,听了潘夫子的诗,别的读书人吃了,诗不诗的倒不要紧,只自家没吃,别人吃了,那就是不如别人的,相互谈起咱们家的猪肉来,要是没吃过,是要丢脸的,是不知道怎么说的......”
余桑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但自家的猪肉,要是这么流传开去,那自然极好了。
那二十九那天杀的猪,小肠还没用,魏老太和阿李又商量明天捡些碎肉和那不好卖的,再灌一次香肠。
大年初一不干活,连地都是不扫的,不然来年要干一年活,不是好兆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