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还有她的小食肆!一定也要赚钱!
李老大道:“那我等下去县城送完菜回来就去帮忙,这马上过年了,县城那几户也不稳定,前些天好些走亲访友的,家里就不需要菜,现在该轮到亲戚去他们家了,要待客,菜又要得多了!”
余满山:“很多吗?那我跟你一起,顺道回来的时候去张家借渔网。”
“也行,是有点多。”李老大回道。
她家这长期给县城几家和固安军曹知军家供菜,天天人力担过去,也不是办法,余桑出主意道:“爹爹,咱家有钱了,买头骡子吧,我看别人骡子拉车,人就不累呢!”
“我跟你娘昨晚还商量在咱新家这里打口水井呢,那也得花十贯!要买骡子又要做车的,那又是一大笔钱......”
对,还有水井得打,听她爹说打水井是这个价钱,不便宜!的确,到处都要花钱!
一家人赶快吃完饭,余满山和李老大去田里摘菜,魏老太和阿李再把新家收拾归置一下,就出发去老房子那边。
刘家这边还留着一些家伙事,阿李挽了袖子把猪食煮起来,刘大丫在灶下烧火,魏老太道:“别煮多了,稍微喂点,免得等下抬过去的时候路上折腾。”
她接着道:“本来还想着好卖就一气卖完明年再养呢,哪知道不好卖,要真开间食肆,那就得先养着慢慢杀,这一头猪,只怕是食肆一两日的也卖不完啊,真是艰难。”
阿李道:“先等下午杀了看看,晚上煮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膻味儿再说吧。”
余桑有些紧张,法子是这么着的,她在现代又不是养猪的,第一次实践,有些心里没谱。
终于等到余满山和李老大送菜回来,两人不过稍微歇歇,就开始搬了早就准备好的笼子,开始把四头猪两头两头地抬到新房子那边去。
这是个体力活儿,现在的一头本地成年猪,都不算很大,一头最多两百来斤,喂得不好的,两百斤都不到,抬着三四百斤走三里路,也是挺累人的。
新房子这边,老张的大儿子还是挺热心的,余满山找他借渔网,他怕余满山不会用,就干脆自己跟了过来帮忙,反正他爹也是在跟余家一起跑船的,余家以前时不时的也给他家送块豆腐或者一两斤豆芽的,对余家很感激亲近。
余家前面的池塘挖得并不是很大,这老张的大儿子在张家排行第四,人称“张四郎”,张四郎直接站在高高的田埂上,把网往池塘里一抛,就均匀地撒了出去。
余桑和刘大丫还有魏老太等人站在旁边看稀奇等着,自家这口池塘,鱼还没捞过呢,也不知道鱼长到多大了。
旁边放着水桶,已经装了半桶水了,等下网上来鱼,就捡那合适的放进桶里,提到新房子那边去。
几人都伸了脖子张望池塘的水里面,问张四郎:“怎么样?能拉起来了吗?”
魏老太道:“好像二郎说过放了鲫鱼、草鱼、白鲢什么的进去吧?”
阿李道:“是诶,也不知道长多大了。”
正说着话,竹林坡上面自家院坝那就传来喊声:“娘!婆婆!是你们在下边捞鱼吗?”
余桑听到声音赶忙惊喜抬头朝上面看去,正是她二哥的声音!
魏老太和阿李也惊喜,两兄弟这是又回来了呢!魏老太跟阿李道:“嘿!这池子可是二郎的心头肉呢!刚要捞他的鱼,他就回来了!”
不等魏老太和阿李等人回答,余二郎已经冲下来了。
疾步走到田埂这边,兴奋道:“我在那边小路上就看到咱家塘子田埂上有人,一看就像你们!”
他和张四郎也算熟,跑到旁边关切问:“怎么样?捞到鱼了吗?”
旁边的木桶还是空的,但余二郎担心已经捞了一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