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1 / 2)

余桑道:“那咱们买栗子树吧,好像那个出的香菇好,越大的树越好呢。”

树越大,给香菇提供的养分越充分,出的香菇就越好,越能卖上价格。

“行!我先问问去,哪里有卖的。”

余桑看余满山这神情,是真的要下一次血本了。

一棵不小的树,也能卖个好几贯吧,把这竹林种满,花费可不小。

香菇出菇期,尤其要注意浇水,浇水也没什么多大的技巧,余满山每天自己来就能做完。

金秋之际,再生稻田终于迎来了收获。

金黄的一片,里正带了人来余家说:“你家准备什么时候收割那亩稻子,胡县令说了要来看,你给个时间。”

这把余满山唬了一跳,这怎么收割就要来了,他还以为要明年呢!

余满山道:“后天吧。”

又问:“里正,见县令的话,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我第一回见当官的呢,心里......”

里正拍了拍余满山肩膀,他现下越看余满山越顺眼,笑着宽慰:“不用注意什么,你只管把那亩田的稻子好生收上来,别的都不管,收成才是最重要的!”

他笑呵呵的,态度和心情都好极了。

余桑看他这样子,估计他自己好处也不少。

她眸子明灭的动了动,有那顺的路子,她家为什么要走那逆的路子,就要一直顺!一直顺一辈子!人情世故的,讲究好了,才能一直顺下去,才不当那刺头讲个威风顺气呢。

余桑搬了凳子,嘴甜地喊:“里正翁翁,坐下说吧,我家里还有茶,我给你泡了,慢慢跟我爹谈。”

里正也是一把年纪了,这时候遇到这等有功之事,看余满山这小女儿实在伶俐,人逢喜事精神爽,余桑又实在会来事,他坐下夸赞道:“你这小女倒是聪慧!”

余满山每次听到别人夸余桑,他都很自豪,他也没刚刚听到消息那么紧张了,咧了嘴巴笑道:“哪里哪里?她小孩子一个,夸不得......”

说着,他也怜爱地揉了揉余桑脑袋。

阿李和刘大丫已经在灶房里烧起水来了,等到水开,余桑赶忙让阿李去拿了茶叶出来泡上,端到堂屋去,让里正多跟余满山谈谈县令要来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余桑带入下自己的现代思想,要是现代的话,县令就相当于县长,县长要来她家,好像的确是个大事。

里正看余家这么认真上道,又贴心地跟余家讲了一些细节。

等里正走后,傍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商讨,魏老太道:“幸亏乖乖说做两身体面见人的衣裳,一直做好了还没穿呢,刚好后天县令来,到时候穿。”

余满山点点头,很赞同。

余桑却道:“就穿平常的吧,要割稻子呢!”

她心里小九九,哼,懂不懂面子工程呀?咱作为农民,就是要朴素!这是一个作风问题!穿什么棉布衣裳,那是朴素的样子吗?

越朴素越好!

多多带补丁,就更好了!

余桑说道:“咱得穿差点,三哥那在学塾学的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咱们农人就得穿成农人样嘛,穿那棉布衣裳,岂不是成了商人地主样?”

余三郎听了余桑说的,若有所思。

余满山道:“你这书跟你三哥学的,比你三哥学得还好些。”

余三郎还在思考,他不过每日照着夫子教的读,什么意思,也不甚懂,只夫子教什么,他就学什么。

魏老太:“听不懂,文绉绉的,不过我乖乖就是聪明!”

余桑骄傲地抬抬下巴,这个还真是她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