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说到纸笔和书,余桑突然问:“三哥,你想读书吗?”

余三郎:“那肯定想,方大郎就在镇里读书,我听说读书可以做官,谁不想读书呢?”

余桑想了想谁是方大郎,好像是方老头的大孙子,年龄似乎和余二郎差不多。

余二郎11岁,那方大郎应该也是11岁左右。

她知道古代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读书,能够读得起书,那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

余桑问:“三哥,你认识字吗?”

余桑忽然觉得自己脑抽了,余三郎肯定不认识字啊,他都没读过书,余家似乎也没有认字的人。

别说余家了,就算穿越过来的她,都不一定认识这个朝代的字。

目前,她还没见过有字的东西呢。

正聊着,余三郎说:“认识啊,你看那个招牌上写的,肯定就是个‘酒’字!”

余三郎说:“这个字,我还会写呢!”

余三郎平时就是个斯斯文文的人,比起猴一样的余二郎,余三郎虽然没读过书,倒是有读书人那股味儿。

余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

是有个木头吊着的招牌,上面写了个“酒”字。

余桑看到这个字,心下稍安,还好,她在这里还没有变成文盲,“酒”字简繁同体,而简化字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这应该是个使用繁体汉字的朝代。

她虽学习的是简化字,但是繁体字,总能看见的时候,大致猜出是什么意思。

算不上文盲,也算是半个文盲。

余桑好奇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个‘酒’字?”

余三郎理所当然:“因为这家店就是卖酒的啊,那挂的招牌肯定就是写的‘酒’!”

余桑看着余三郎自豪的样子,第一次惊叹,居然还有人这样学会字的!

虽然只是一个字,但余桑觉得,余三郎很有读书的天赋!

在这个时代,读书应该是跨越阶级的主要途径!

她一定要赚到钱,让余三郎把书读起来!

就凭余三郎无师就学会了这个“酒”字,而且还会写,肯定私下偷偷练习过。

他既有读书的心,也有读书的天分。

到时候余三郎真考得功名,那她的社会地位也会跟着提高!

不止是余三郎,就连她自己,也得学会这个时代的文字。

说到底,还是缺钱。

尤其是读书,最为花钱。

作者有话说:

物价是参考过北宋记录的日常物价,并不是凭空编造

5 ? 第一桶金

太缺钱了,余桑心思沉重地匆匆逛了集市上的其他一些摊位,了解了布价之类的价格。

麻布,300文一匹,棉布,450文一匹,有花色的更贵些。

两人回到余满山摊位,好像已经卖了一些东西出去。

不到一会儿,有人站到隔壁卖草鞋的摊位前,喊道:“收摊位钱了,3文钱!”

余桑疑惑,问余满山:“爹爹,摆摊也要缴摊位钱吗?”

余满山已经从布袋子里摸出三个铜板,闻言道:“是啊。”

收摊位钱的干瘦男人已经到了余满山摊位前,余满山将三个铜板递了过去。

连摆摊都要缴摊位钱......这当农民也太难了吧?

这又是一项成本......

旁边卖草鞋的老大爷道:“来草市摆摊肯定要缴摊位钱啊,好像这个乌安塘的草市本来就是别人扑买的,每年给朝廷缴多少钱,他又从我们摆摊的这里收摊位钱。”

原来如此......

扑买应该是承包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