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想过自己的茶水会卖的不错,但却没有预料到会如此出名。

他如今每日早上刚出摊不久,摊子外面就会排上长队,不过两个时辰就全部卖完了。

像乐州书院的先生们,因着怕抢不到茶水,还主动与他定了个长约,一次性给了他几两银子,要求他每日都送茶水上门。

蜂蜜吉士茶这般出名,沈宣得的赏钱更多了,心中不知为何却是觉得太过了一些,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

不过现下风平浪静,沈宣也不可能因着这一丝担心就不做生意了。

他还是照常每日出摊,下午有了空闲的时间,就开始帮着钟小妹走访锦鲤街的绣坊。

衣食住行是百姓们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光是锦鲤街上的绣坊就有三家。

沈宣一一询问过去,便发现各家绣坊都养有绣娘,除此以外,也会收外面的绣品。只是对绣品的手艺要求会比较高。

钟小妹擅长的纳鞋底和缝衣服,虽然手艺不错,但城中女子哥儿几乎人人都会,算不得本事,在绣坊也接不到什么活计。

绣坊最基础的活计就是绣手帕,在手帕上绣一个铜板大小的梅花图案,就能收两文钱。若是图案有鸡子大小,那就能得五文。

熟练的绣娘一日就能绣好四五块手帕,赚个十几文钱不在话下,一年怎么也能赚得三五两银子。

若是手艺练出来了,能绣更多更复杂的绣品,一个月几两银子也不是没有。

沈宣打探的时候就见到了一个擅长双面绣手艺的绣娘,把一根丝线分成极细的数股,绣出来的绣品活灵活现。

她三个多月才能绣好一副四尺见方的双面屏风,但一拿到绣坊就能卖上二十两银子,且很快就被大户人家给买走了。

这女子的手艺已经超过了乐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家养绣娘,有了这样的手艺,又何愁过不上好日子?

沈宣看了一圈之后,便越发觉得钟小妹可以走绣娘这条路子。

就算是只学个粗浅的皮毛,能绣点手帕腰带也是好的。一年若能赚个四五两银子,钟家人就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了。

沈宣打探过后,了解到这些绣坊里也是招收学徒的。

只是学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掏腰包来学,什么时候都可以离开。

还有一种不花钱的,为期要整整一年,且一文钱也拿不到。绣出来的成品也要全都上交绣坊。

学到了技术以后,自是也不能直接离开,还要给绣坊签订三年的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