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赛同样是需要和世界各国的球员比赛对战,由于含金量和收视率的综合考虑,选拔赛通常会采用录播视频的方式在赛后传到官网上,供感兴趣的球迷自行观看,却并不会像正式的公开赛一般,聘请专业解说且同步直播。

好比足球里的世界杯,有些队伍是参加世界杯但早早出局、小组赛就落败回家,但更多的队伍甚至连参加小组赛亮相世界杯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们连预选赛都没有通过。

乒乓球公开赛同样需要预选赛。

在苏舟之前查询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的国际乒协也并不是在最初就设下了这个“举荐名额”,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乒乓球的发展,综合了金钱、影响力、每一站参赛球员的平均人数、高水平参赛球员的平均人数等等后……

经过了多年的考察与讨论,才在大概二十年前设下了这个“举荐名额”。

即,不需要参加公开赛之前的选拔赛,被举荐的球员可以直接确定参加小组赛。

每年,这样的名额一共只有两个,每个国家队的教练只能推荐两次,且限定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以每半年为尺度,举荐名额不可积累,若不曾使用则直接作废。

在查询的过程中,苏舟还发现,最初其实是设定为一年仅有一个举荐名额的,但在积累了数年的综合数据后,国际乒协意识到一年两次或许才更为合适,且在实践之后也没有出现“小组赛容纳不下”的爆满情况,于是在这个世界的仅仅七年前,才正式更改为了一年两次,并限定为了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

对于实力较强的乒乓球国家来说,这个“举荐资格”往往形同无物,他们不会也没必要使用。

归根结底,这是给某些乒乓球水准较为落后、但也想让本国球员出来见见世面的小国家的机会。

国际乒协希望乒乓球这项运动可以深入每一个国家,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去年,中国国乒队就动用了一次这样的机会,也就是把这个机会给了完全是个乒乓球“外行人”的苏舟,不然,在没有参加过任何乒乓球职业正规赛事的前提下,苏舟又怎么能一亮相就直奔英格兰公开赛的小组赛呢?

这里要感谢当时的国乒队总教头武海峰。

事后想来,陈清凡总会想,如果武海峰的心中不是始终留有真心与热爱的话,如果不是苏舟在亚洲业余大赛里确实让武海峰看到希望的话,甚至如果不是亚洲业余大赛的主办方邀请了一位确实可以让苏舟展现出希望的世界前十的对手的话

事后想来,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好在现在的一切正在逐渐变好。

而在苏舟横空出世初次参赛就直接拿下了英格兰公开赛的金牌后,根据国际乒协的那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除去苏舟拿下了冠军外,他在英格兰公开赛里相继以硬实力击败了数名世界排名在前十乃至前五的对手,这实则要占比更重。

在去年的第一场英格兰公开赛之后,苏舟便被公开赛之前的选拔赛“淘汰出局”了,只要这名中国球员报名参赛,便有一个等同于保底的小组赛名额。

但这只是“小组赛参赛名额”。

而在今年的最新世界排名公布、他一举冲到了世界第七后,他便从【保底小组赛名额】升级为了【小组赛种子选手名额】。

换句话说,之前他还有可能在小组赛里随机遇到世界排名前20的选手,但是从今年开始,在小组赛里,苏舟能遇到的便多是那些世界排名在二十之后的选手了。

而“保底名额”与“种子保底名额”的存在,其实也是帮助了那些真正高水平的球员,让他们省去了许多确实对他们来说完全可以被归纳为“无意义”的比赛;而将这部分高水平球员直接筛选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