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1 / 2)

她有自己想做的事。

遭病的城邑在所有人的忙碌中逐渐稳定。

直至六月末,人们的生活才往未遭难前恢复。准备离开东菏时,杨宜来信请他们做客苑门。

周朔不想去,他仍为杨宜把妻子带到这危险的地方而生气。

但妻子答应说去,他就不再有任何的反对倾向。

前往苑门,并非因为什么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

姜佩兮只是惦记着何寺曾告诉她,苑门的桃花很好。

只是这个时节,桃花早已凋谢。

苑门的山上,只剩绿叶满枝的桃枝。而在郁郁葱葱的叶子下,还藏着颗颗青涩的小果。

姜佩兮拉着周朔故地重游。

他们沿着山道拾阶而上,天上的太阳很好,山间的风很是凉爽。一切都是刚刚好。

虽无桃花,路上却有许多可看可赏的其它。

在不急不慢中,他们往山顶走去。登山的途中,姜佩兮折了截桃枝,上头的叶子繁茂到显得热闹。

他们于山巅亭中,俯视整个苑门。姜佩兮对身侧的丈夫说,“我不想久居江陵,也不想再回建兴。”

周朔看她,“佩兮有哪里想去吗?”

姜佩兮并没有回答他而是说,“这次疫病后,多了很多孤儿。”

“是的。”

“我的私产还剩三个庄园。我想办个学府,收养这些孤儿。”

周朔完全配合,“可以的。等会回去,我算算我的私产,一起给你。”

“我没办过学府,也没在学府上过学,以后就多有劳你了。”

她的眸色偏浅,看上去像是玲珑剔透的美玉。此刻,里头有碧蓝的天,舒卷的云,以及漫山遍野的绿叶。

轻浅的笑意,却足以明媚他此后的人生。

“我们一起就好。”周朔说。

世上表达爱意的东西,就那么几样。

姜佩兮将手中的桃枝递给周朔,她笑着,“送你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虽不是桃花,但总归是“桃”,也差不了多少。

山间的风往他们身上吹,裙摆与袍角飘摇着缠到一起。

“我想在学府里多种些黄素馨。”

“白雪后的初春里一定很好看。”

“是的。”

过往经历的种种,遇到的形形色色,像是千锤打锣,嘈杂纷繁的戏剧。

随着这句肯定的落地,终场的一锤定音终于敲响。

自此,他们不再是戏台上的唱客。

他们有了更广的天地,更近的距离。

外界所有的评判裁断,再不会对他们构成任何影响。

正文完

作者有话说:

正文完结的理由:

本文的主线是男女主对“爱”的理解与成长。

做为同样受到“大同之治”教育的男女主,因身份地位的不同,理解自然不同。

佩兮从爱“概念性的人”到爱“具体的人”。

“概念性的人”是被美化的,是没有缺陷的,而“具体的人”则有种种的瑕疵。

佩兮的成长,是接受人的不美好,真正地体谅并接受残缺与瑕疵。

周朔的成长则从仅“苟活当下”到“期待未来”。

回看他所有的心理活动,可以发现他对“人”都是厌恶的(包括他自己)。

因洞悉人性的丑恶,他不爱“人”,也不愿意把自己当成“人”。故而尽管心里拧巴得要死,但嘴上绝对不会承认,也不会提出任何要求。

在这一章,佩兮不嫌弃“脏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