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来送螺蛳,是清明的前一日,只不过这回燕巧不是独自一人来的。

他大哥燕巍终于养好了腿伤,虽然还不能上山,但护送小妹来城里卖点东西绰绰有余。

秦夏就这样又见到了这个少年猎户。

“原来你们二人是兄妹,我就说为何巧姐儿一身猎户打扮。”

燕巍也认出了秦夏,实在是秦掌柜的模样出挑,很是难忘,再加上他们卖货为生的,总是会记得出手大方阔绰的主顾。

燕巍朝秦夏拱了拱手。

“多谢秦掌柜这段时间照拂家妹。”

秦夏笑了笑。

“何来照拂之说,我开食肆,你们卖食材,各取所需罢了。”

不过看得出这一家子做生意都实诚,秦夏有心和他们长期合作。

“日后再有什么野兔、山鸡、竹鼠一类的,尽可以拿来卖我,不过天气渐热了,尽可能是活的。”

燕巍得了这句话,便知道自己以后不缺固定的主顾,这可比走街串巷撞运气强多了。

为了此事,秦夏打算掏钱买他俩带来的榆钱和香椿芽时,燕巍愣是没收。

前段时日自己在家养伤,母亲也卧病,二妹进城卖东西贴补家用,若非头一天就遇到秦夏,钱不会挣得这么容易又安生。

秦夏推让无果,应了这对兄妹的好意。

正巧,他也许久没吃过榆钱了。

榆钱好吃但难清理,再加上数量不多,秦夏做主留到晚上,当食肆众人的晚食。

下午不忙的时候郑杏花带着邱瑶仔细挑掉了里面的碎枝和梗子,又淘洗了几遍,虞九阙算完账来后帮忙,好奇地问:“这就是榆钱?”

郑杏花有些疑惑。

“小掌柜没吃过?”

虞九阙摇摇头。

“我不是本地生人,过去没怎么瞧见过。”

郑杏花从没打听过掌柜们的私事,不过也早就听出来虞九阙说的虽是官话,却带着点与北地截然不同的口音

过了这些时日,邱瑶早就不怕生了,她捧起手里的榆钱给虞九阙看。

“以前我们家住的院子就有一棵榆树,哥哥带着我摘过,娘给我们蒸了榆钱饭,好吃的。”

一句话提到了娘亲,邱瑶脸色微变,终究还是把这句话说完了,只是眼眶红了红。

她很快低下头去,继续清洗着盆里的榆钱。

虞九阙和郑杏花对视一眼,各自轻轻摇头。

丧母之痛哪里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忘掉的。

秦夏听虞九阙讲了邱瑶的回忆,想了想最终还是没做榆钱饭,免得兄妹两个触景生情。

他把榆钱分了两堆,打算一半做榆钱窝窝,一半做榆钱饼。

至于香椿芽也是同样,一半拌豆腐,一半炒鸡蛋。

再配上马齿苋包子和蒸面条菜,食肆里的五人凑在一起吃了顿绿油油的野菜宴。

家家入春都吃的野菜在秦夏手中化作珍馐,还是不对外售卖的那种。

不止把邱川撑得直揉肚子,虞九阙更是一个人就吃了五个比拳头还大的包子。

无论是邱家兄妹还是郑杏花,都已经对自家小掌柜的食量见怪不怪。

只是仍然好奇,为何有人能吃这么多却还一点不胖。

次日清明。

秦记食肆挂上了牌子,写明午间不开张。

郑杏花一早就跨了篮子,装好香烛,带着小姑子去给亡夫扫墓,邱家兄妹也去了郊外坟地,手上还有一碗用昨天掌柜特地留下的榆钱做的榆钱饭。

晨起食肆无人,他们的早食需要自己借后厨灶台做,不过食材可以随意取用。

兄妹两个回忆着娘亲过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