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2)

侬:你;

伊:他/她;

阿拉:我们;

伊拉:他/她们;

铜钿:铜钱;

落苏:茄子。

? ?科举的几件小事:

? 一是高先生为什么没看出李小囡和李学栋,因为童试的规矩,是一考一天,在天亮前进场,天亮的时候开始考,考到天黑,不许点灯。

? 以前没有电灯的,用灯笼照明,那个光亮度,大家可以想象。

? 李学栋的两个同窗在紧张的考试,而且不可能让他们坐得很近,出场又不是一起,所以不会有机会离近看的。

? 科举考场也查长相,但都是描述,比如身高几尺几寸,瘦还是胖,面白无须,长脸高鼻,圆脸小眼……

? 二、科举是先考秀才,再考举人,再考进士:秀才是要考三场的,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 一般来说,二月考县试,在县城考,由县令主考,考过了,四月考府院,在州府(类似现在地区)驻地考,由知府主考。

? 比如文中昆山县归属平江府,那府试就在平江城考。

? 考过府试,就可以去考院试了,院试在七八月份,考试地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省会。

? 院试考过了,才算是考取了生员的资格,就是俗称的秀才。

? 考试的过程和试题如文中所写,只是文中的格致这一科,历史上只有光绪皇帝那时候考过,小闲把圣训这一科,替换成了格致。

? 以上出自《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

????

(本章完)

第7章 求师

第7章求师

李士宽出了祠堂,经过侄儿李文华家,站在院门口,扬声叫道:“叶妮儿呢?”

“哎!”李文华的大女儿翠叶应声而出。

“侬走一趟,让侬阿爹来寻我,就现在。”李士宽交待了句,转身往回走。

李士宽到家没多大会儿,李文华裤腿高卷,踩着双沾满泥的木屐子,进了院子,先到井边,舀几瓢水冲了冲,才坐到李士宽旁边,拿过把蒲扇扇着。

“这天热得真早,啥事体?地里忙得很。”

“这是三个银角子,侬回去换身衣裳,去一趟高村集,两个银角子买四色礼,给高先生,替我道一声谢:先生辛苦了。

“还有一个银角子,都买鸡蛋,也送到高先生家,跟高先生说,一天两个,烦劳高师娘帮忙煮一煮,给阿拉学栋补身子。再说一句,鸡蛋吃完了,阿拉再送过去。”李士宽压着声音,仔细交待道。

“鸡蛋我家有,好些呢,拿银角子现买多贵!”最后一句多败家,李文华没敢说出来,他大伯真不是败家的人。

“让侬怎样做侬就怎样做!”李士宽瞪了李文华一眼。

“我晓得了。”李文华缩了缩脖子。

“还跟上两回一样,避着人儿!”李士宽再交待了一句。

“大伯放心,那我现在就去啦?”

“去吧去吧。”

………………………………

高先生虽然只考过几回府试,可他年青时在府学附学了好几年,这一路考下去的过程和关键点,大体是知道的。

格致这一门,县试时基本不看,府试时,格致上不通,就要吃点儿亏了,到了院试,这格致上要是一窍不通,就必定要黜落了。

至于后面的秋闱春闱,考得过的,个个精通格致。

毕竟,考过了秋闱,就有了做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