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也心知肚明,有袁术和曹公在刘表身侧虎视眈眈,只要刘盈不主动出兵攻打荆州,刘表便不会把主力用在对付益州上。

梳理天下局势,东边已经绞成一团乱麻,理不清剪不断。

刘盈孤悬西边,竟如同一个割据的独立王国,不受中原局势影响。

刘焉当初进入益州,就是打的益州封闭,能让他安心偏安一隅的主意。刘焉死后,便宜竟然被刘盈捡了。

刘盈看着郭嘉日夜为曹操忧愁,对郭嘉的评价日益降低。

他以为郭嘉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比如他印刷书籍,广开学院,甄选取士;比如他重启军功制,让军功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比如他制定了严苛的律令,约束兵卒和官吏的行为,让益州庶民得以安居……

比如益州已经有了治世的雏形。

能在乱世之中不思扩张地盘,而是将庶民纳入保护的“诸侯”,难道不值得有才之士心生触动吗?

刘盈相信郭嘉的才华,相信曹操谋士团大部分人的才华。

才华是一回事,远见是另一回事。他想看一看,曹操麾下有没有有远见的人。

这远见不在于自己和自家的利益,而是更长远的,比如张良身为韩国相国之子却劝刘邦不可分封,比如萧何为了安抚百姓差点把自己累死,比如酒蒙子曹参为了治理齐国生生装出个老儒的模样……

还有历史中的阿母,她在朝堂掀起再多血腥,却小心翼翼对待脆弱的庶民,脆弱的汉初。

阿父麾下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和自家的富贵,跟随阿父不过是为了富贵。

阿父麾下也有更多的人志在结束乱世,打造一个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太相信,但愿意为之拼尽一切的治世。

刘盈又想到自己刷的其他副本。

大明有于谦,大隋有高颎。

曹操麾下有谁曾奋不顾身,想为天下百姓,为下一个治世奋斗?

刘盈认为,一个都没有。

陈群拿出的九品中正制,几乎断绝了治世到来的可能,阶级比大汉的军功加察举制还稳固,世家和庶民几乎从物理层面上隔离,连寒门庶士想要做官都得先给世家当家仆。

这是支持曹魏的大臣一致的决定,一致的立场。

一个完善的制度,不会是陈群一人一拍脑袋,一个晚上就想了出来。

曹操在位时,就着手打压颍川士族,并引来其他地方的士族分颍川士族的权力。

曹操出征的时候,一场主导者几乎全是文人、且是和汉献帝没有任何关联的文人,突然被曹丕定为要帮汉献帝夺许都的叛乱者,颍川之外,特别是荆州、关中的名士连坐者甚多。

多疑的曹操回来后一反常态,虽默认了此事,但对其中许多连坐者表示同情,并赦免了几人。

若这些人真的叛乱,对小心眼的曹操而言,几乎不可能这样做。

曹魏被司马晋所篡,曾经对曹魏忠心耿耿的颍川、山东世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另外一位更没有治世明君之相的主君。

在司马晋第二代皇帝就生出乱象时,也没有志向高远的人图谋改革,力挽狂澜。

东西汉、唐朝、宋朝、明朝,乃至后世人颇有诟病的清朝,在生乱时都有有识之士试图改革朝堂弊端。不一定有用,但都会有人振臂一呼,引来其他有识之士的响应。

两晋持续的时间也不算短,竟从一开始便陈腐到结束。

刘盈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高远的志向,但聪明人至少要看出差别,知道对错。

如曹操难道不知道对错吗?他知道,只是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一面。所以刘盈虽不赞同曹操,却不会轻视曹操。

因为能看出对错的曹操,只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