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1 / 2)

正因对江都心存太多愧疚,他才最不愿见江都落入倭贼之手。

王望山这几日,常担心的睡不着觉,昨夜还突然叩响他的房门,隔门问他:【观临安寝否?】

他被迫披衣起身,与王望山秉烛夜谈。

王望山谈至深处,甚至红了眼眶,说自己此生不事二主,若刺史大人果真有什么三长两短,他也绝不会另投旁人

这“不事二主”四字,让骆观临一度沉默。

却又听王望山倒过来托付他,说什么“观临你日后若另得明主,还望多多照拂提携我王氏族人”。

活生生一副交待遗言的模样。

殊不知,骆观临根本没打算离开江都或者说,他没想过在江都失守的情形下离开江都。

若江都一切向好,他三年后大可放心离去,但若江都遭倭贼践踏,他必会死守到最后一刻。

这些话,骆观临未有对任何人说起,他只静静地看着王岳含泪发癫,说什么:【这是我好不容易得来的明主,还未来得及将她拉扯长大,试问我怎能甘心……】

如此彻夜未眠,大约是熬夜熬得狠了,王岳离开前,多少有些神志不清了,以至于很冒昧地问:【观临,你可曾叫人算过,你之八字,是否有克主之嫌?】

骆观临:【……】此乃人言否?

在送走……不,赶走好友后,骆观临回到房中,却无心睡眠,最终也神志不清地翻出了一册载有命理之说的书籍来,悄悄对照起了自己的生辰八字。

而就在此一夜过后的次日,也就是今日清晨,忽有一行自京师而来的钦差太监,以奉旨持节监军为名,来到了江都刺史府上,催问海上军情。

让王长史及骆观临意外的是,此番那手持监军使令,身着朱袍的内监,竟是司宫台之首,喻增。

喻增此来江都,乃是圣册帝与百官考量之下的决定。

408 给他们一些像样的震撼

倭军大举攻袭润州之初,京中闻听此讯,朝野上下即人心惶惶。

之后又闻倭军率七万兵力攻打江都防线,四下更如热锅上的蚂蚁,大多官员一面心急如焚,一面又认定江都水师定然不敌,只有三万水师,拿什么抵挡七万倭军?

合着那位抗倭大元帅,手握八万、以及之后朝廷再次增派的三万兵马,拢共十一万兵士,她却只操练了三万可以出海的兵卒出来,简直形同儿戏!

早朝之上,诸多官员对常岁宁的对敌布防能力提出了质疑。

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如此敌我悬殊的海上对敌之法,倭军攻上岸来,恐怕是迟早之事!

倘若海上失守,陆地之上,何人主持大局?

抗倭大元帅?且不论她是否能活着从海上回来,纵然能,一个连海上防御都没能守得住的“大元帅”,还敢将陆地防守全部交予她一人之手吗?

于是有官员提议,需趁早在江都及沿海各州着手准备陆地防御,言辞间并将此称之为“亡羊补牢”。

此时提议易帅,显然是不妥的,所以,便有了使监军太监前往之举。

大盛历来有宦官监军之例,监军太监持天子令,以督地方军事,所到之处,光焰殷殷。

更何况,此来之人乃是喻增,其为宦官之首,分量不言而喻。

选择让喻增前来,是各方官员权衡之下的提议,一则,喻增分量在此,有望弹压得住江都局面。

再者,与寻常宦官不同,他有多年随军的经验,曾为先太子殿下亲信,文武双全,有治军之能。

至于那劳什子“四爹”的身份,大多人只当作个笑话来听罢了,喻增此人,心性冷清孤僻,这些年来与常阔等人往来也并不密切,他忠于的只是先太子,而非先太子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