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1 / 2)

一路上,在几个妇人的指点下。

吴招儿与赵氏花了半个时辰才走到集市。

集市不大,人流不多,不过生活用品都有。

还有好像都是独家生意,然,一路买下来,发现这里的东西比京城要便宜多了。

因她们家买的多,人家主动开口说可以送货上门,服务周到许多。

还好可以送,不然她们只能租个骡车回去了。

买了几口大小功能不一的锅,又去买几床被子;买了马桶木桶水桶,去买脸盆脚盆洗澡盆;还有菜米油盐姜醋茶,等等……

这些都让人记下地址,送回去。

家里就父亲一个军户,别的男孩子年龄都不够,也就是说每个月只有父亲能分点粮食。

像郁生兄弟就只分到两间房,等到了年龄才能成为军户,分军户的福利。

当然,也要尽军户的义务。

到了粮店,精米细粮是不能买多,不然扎眼,这里的常住居民对他们这些新来的,定会一起八卦一下。

如果……总是不大好!低调低调!

可以送货上门,买些高粱面,买些苞谷(玉米)面,又买些细米,家里都是长身子的孩子呢,都是粗粮也不成。

精米,储物空间里不少,偷偷加在里头吃。

厨上的活儿,自己揽了吧。

都是大半的孩子,营养得跟上。

吴招儿与母亲赵氏逛了大半天,没有找到什么绣坊,也是啊,这个地方,都是军户和农户的,谁会用那种绣花的东西?

大家顶多是成亲时,去县城里买,绸缎在这边基本没有人穿,要穿的也是那种当官的、军官的家眷们,她们的生活相对而言,要富裕些,还有她们为了体面,也得穿得出挑些。

“这里没有收针线的店铺吗?”吴招儿还是不死心的开口问米店的老板娘。

西北这边民风要开放许多,对女子没有不可抛头露面的说法,集市上姑娘妇人都可以出来,人家可不是要带着帷帽之类的,都是大大方方的。

穷得吃不饱,哪有那样讲究。

“没有,不过有货郎过来,会收的。你们从京里来的,这针线活儿肯定不差。”这位又黑又胖的老板娘笑成一朵花似的,可真能做生意。

听了这话,吴招儿笑了笑。

得找个能说出口的营生,让别人知道自家有进项。

之前买米买肉,也不会觉得突兀。

可恨,流放之人不可经商,不对,好像是军户不可经商。

不过,军官他们只要有个说得过去的说法就成,比如说是妻子的嫁妆,女子经营自己的嫁妆,就是合情合理的。

经营得当,年年月月有盈余。

也是说得过去的事。

“不知道那货郎什么时候到,多做些针线,也能换几个钱。”赵氏接过话头,与老板娘拉起家常。她也明白了,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家没有进项,总不能想□□米白面,也让人觉得怪异。

再则,就家里那几间土屋,有人想偷还不简单啊,不能让别人惦记上自家。

今晚那些家当还得分地方收着,不能露一点出来。

等下买几个小坛子,放入小坛子,埋入土里。

如果没了那些细软,那一家子吃西北风去啊。

这就是西北,唉!不知能不能回京?

这两个月来,脸与手都粗了不少。

离开米铺,母女俩人转身进入布店。

不行,这些老板娘都知道她们的底细,她们前脚买了东西,后脚大伙儿都知道。

不成,本想过两天,孩子爹去百户那边报到,也要准备点东西送上峰,可如今看来不能这样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