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2)

与油纸包分别放在两辆自行车前面车兜里。

萧哲从王保国手里接过自行车的车头,身高腿长的萧哲从后面一跨,稳稳地上了车,一抑下颌,示意保国上车:“上车,走啦!”

片刻后,两骑四人很快消失在学生们的视野中,留下一片叽叽喳喳地八卦声。

“那个穿装的是谁啊?真气派。”

“不知道,不过那女生是王兰兰,初一学生,挺漂亮的,就是有些傲,只与她哥哥一起吃饭,中午都一个人骑车出去,上课前才回来。”

“傲什么啊,不过是个乡下土包子。”

“那女生身上的红色毛衣真好看,听说只有上海有呢。”

“是啊,我婶子的妹子也有一件,是上海大商场里买的,听说不要票的。”

“那人是不是当兵的吧?”

“大概是吧,回来探亲,你瞧,大包小包的。”

金秋十月,土路两边都是一片片黄澄澄的稻穗,微风吹过,哗啦哗啦作声。

半个小时后,回了玉泉大队办公大门前,王保国扶着车头,让萧哲卸下车兜里的东西,嘴上还是热情地再次邀请:“萧哥,今晚来我家吃饭啊,我阿奶也是京城人呢。你给说说京城里的景儿,她一准高兴。”

“好的。没问题。”萧哲豪爽应下。人□□故,从小就有人教,他懂,在这里至少也得呆满三年,家里才能以招工的名义让他回去。哎呀,三年啊!三个月也不想呆。大队主书说过,快到农忙时节,人人都下地呢,他也不例外!不能让他不好做。为此,他还去县城扯了两身粗布,专业为了下地干活用的。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就是从小教导过的。

“那呆会儿见!”

“呆会儿见!”

仨人回到家。

王兰兰咚咚地上楼学习去了,俩个哥哥午休时就写上午的功课,而她则出去做买卖了;现在哥哥一定要去后山拾柴禾,她就得追上。

王爱国放下书包,换了粗布衣服,就推着板车上山去了,边走边与小弟招呼一声,让他直接上山。

王保国则找了正在后院喂鸡鸭鹅的王奶奶,对奶奶说:“奶奶,我们请了个知青来吃晚饭。他中午请我们吃了红烧肉。”

“好咧,小保,是哪个知青啊,他老家是哪里的?”如今家里不会少口吃的。

“是京城来的那个。”

“嗯,好的。你去写作业吧。”

“让兰兰写作业去,我与二哥上山拾些柴禾吧,天冷起来很快的。”

“嗯,去吧,早去早回。”

做晚饭时。一想,知青来吃饭,王奶奶便在大锅里放了一半米,加了一半的地瓜,今晚做两合饭吃。有外人在,还是收点些,藏着些,这个世道啊!

王奶奶边烧着火,边忖思着:北方人爱吃面,不似南方人爱吃白米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给那个孩子单独下碗面吧。这般想着,王奶奶拿着半新不旧的搪瓷盆慢腾腾地出了厨房,推开放粮食的屋子,进去,掏出放面粉的布袋子,掏出一碗富强粉放入搪瓷盆里,系好布袋子,端着搪瓷盆回到厨间,慢慢加水,和面。

正在这时,王兰兰做好功课咚咚地下了楼,进了厨间,一屁-股坐在灶前,软软地道:“阿奶,我来烧火。”

“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