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1 / 2)

“抬起头来。”秦妙观说。

千总佯装镇静,瞧着她将佩剑解下。

“这一路难行,又是羁押逆党回京。”秦妙观抽出佩剑,将剑鞘搁在公案上,指腹试探起剑锋来,“遇上此事,也是无奈。”

千总睁目,双眼泛光:“陛下体恤下臣,圣恩浩荡!”

“舟车劳顿,先在幽州歇一夜,再回京归牌罢。”

千总再次叩首:“多谢陛下!”

人退下了,屋内只剩秦妙观与方十一了。

见秦妙观阖剑坐定,方十一才从阴暗走了出来。

眼前闪过一抹银白,一方令箭直直地飞进了她怀里。

方十一接了令箭,眨着眼睛瞧秦妙观。

“沈长卿的事,不要叫京中知晓。”

“陛下,御林司这几日一直跟进此事,只是,关于沈太傅的流言京中早就流散开来了。”

秦妙观抬首,眉头微蹙。

“象州知府乃是何尚书的门生。”方十一越说声音越低,“刘千户寻沈太傅寻得实在是大张旗鼓了,所以……”

何尚书便是如今的工部尚书,过去曾担过崇宁元年的主考。新科进士除了自诩天子门生外,还喜认师门。主考官们多一个门生故吏多一条路,新科进士们多攀一条高枝便多了晋升的余地,于是这样的旧俗便承袭了百年,成了潜守则。

此人过去与沈崇年走得近,清除明面上的沈党时,御林司并未搜到关乎他的实证,此人便活了下来。

秦妙观听着,心中便有了数。

“叫十七继续盯紧他们。”秦妙观说,“你带一队人,快马加鞭赶至辽东,务必给朕摸清状况。”

“陛下,若是沈太傅真反了呢……”方十一欲言又止。

秦妙观抚着剑缰,眉眼间多了几分戾气。

“她若当真要反,你在辽东就可拿着朕的令箭即刻诛杀她”

“若是兵临城下,朕便在这幽州城迎敌,亲手斩下她的头颅。”

*

是夜的辽东黑漆一片,时值子时,府衙的灯火也熄了,唯有沈长卿的厢房里还映着火光。

她摘下官帽,捧着它的双手早已落在炭盆之上。

象征官员身份的帽翅此刻正低垂着,原本整齐的边角也被她捏得皱巴巴的。

氍毹烧尽了,沈长卿眼底的光亮也随之暗淡。

她举了许久,终于还是将官帽戴回,只是在原本别着牙牌的腰间挂上了一柄佩剑。

门被敲响了,沈长卿回眸。

亲信的声音夹着风雪声飘了进来。

“大人,都准备妥当了。”

沈长卿束紧革带,按刀前行。

打开门,风雪灌进了她的官袍宽袖。

她的声音极轻:“丑时出城,方清露那,要严加看管。”

亲信抱拳:“是”

“不过”

“何事。”

“她今日多次要求见您一面,似是有话要说。”

沈长卿仰首瞧着纷纷扬扬的雪花,隐在交领下的脖颈更显纤细。

“她想问的,我已经答过了。”沈长卿道,“你且告诉她,我险些死在象州,可那些人不会禀明实情,在他们口中,我已是逆贼了。”

亲信应下了。

沈长卿踏雪前行,袖风破开凄清的夜色。

她像是从前内廷值夜后,穿过府衙前去上朝那样绕过照壁。

朔风吹动她的衣袍,显出她清癯的身形,高墙之下,独行背影分外凄清。

“皇帝亲提的要犯在押解回京的道中被劫,钦犯与之搏斗才艰难逃回”这种说出去能自毁前程的事,禁军千户自然不会禀明秦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