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已可在百步内开始冲击,仆正要求将士们熟练队形,在五十步发起冲击。”
秦亮还礼,点头回应,继续观望着远处的骑兵。
拿着配重长矛与盾牌的重骑兵,正以密集横队,分批向稻草堆行进。战马先是慢步行进,一边走一边调整队形,接着开始慢跑,在距离稻草堆一百余步时速度逐渐加快,随后便夹着长矛、向前冲刺起来。
“杀!杀……”众军骑在飞驰的马背上,高声呐喊。也许大伙知道秦亮在远处观望,喊声分外雄壮。
另一边的骑兵则列队站立,马匹没有动,只是在原地慢慢地踱步。马背上的将士们正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拔着挂在背上的一种中长兵器。人们双手交替,以最快的速度把兵器从皮套里抽出来。
那种兵器叫铍,木杆是扁的,长度与马槊相差不大,头部是两边开刃的铁制品。
这玩意是一种上古兵器,周天子时期就有了,起初是青铜制作、已经退出战场很多年。秦亮今年到洛阳后,才把这种兵器从历史堆里翻出来,改良之后、大规模装备。
原庐江屯兵的戟兵已经换了两次兵器,起先在六安城时,戟换成了长柄刀,更便于挥砍。后来秦亮在观阅古籍时发现了这种铍,稍作改良也适合挥砍,因为两边开刃、招数更灵活快速。
如今不仅中垒中坚二营中的步卒戟兵换上了铍,连重骑兵也装备了铍。
远处那群正在练习冲击的骑兵,背上就背着铍。
秦亮转头对杨威道:“多年前我们在寿春刚认识,记得杨将军对夹矛冲击有质疑、认为不够灵活。”
杨威忙拱手道:“彼时仆浅薄了。”
秦亮却道:“其实杨将军的说法是对的,不愧久经战阵。夹矛冲击只适合骑兵队列,冲击之后来不及重新组织队伍,混战时不够灵活、打不过双手持矛的骑兵。何况配重长矛容易折断,所以要同时装备铍,既能挥砍、又能刺击,长度比环首刀长,不过增加了骑兵的负重。”
秦亮自己承认了,杨威这才笑道:“仆上阵之时,至今也更喜双手持槊。”“杨将军可知,为何我们要缩短冲击距离?”秦亮又问。
杨威想了想道:“吴蜀两国不愿意在平原上与我军交战,常凭借地形限制我骑兵。”
秦亮也露出了笑容,轻轻点头道:“正是如此。魏军对阵吴蜀两国,最大的长处就是有充足的骑兵,陇右、河西、幽州都产良马。我军应尽可能地发挥长处,避免短处。”
众将观望了许久,等到那些马兵休息的时候,秦亮才带着人来到人群里,与将士们寒暄。有些人看着面熟,秦亮大部分都叫不出名字,但将士们应该全都认识秦亮。
走到一处地方时,从兵屯中提拔起来的祁大遇到了熟人,几个人兴高采烈地闲聊了起来。
接着秦亮返回了百尺楼,一群武将纷纷来拜见。大伙跪坐在屋子里,又开始口头处理军务。
武将们会谈起各种各样的事,秦亮便当场决策、根本不需要书面形式。也有人提出诸如缺少铁料等问题,秦亮没法马上解决,才会叫书佐记录下来,然后找洛阳的铁官调拨铁料。
还没到中午,秦亮便带着随从离开了校场,让杨威继续主持骑兵训练。
从承明门回到城内后,秦亮顺道去了一处军营里巡视。果然听到里面传来了“叮叮当当”密集的锻打声音,军中正在照卫将军府的要求、更换新兵器,在军营里就可以进行制作。
将士们日常除了训练、巡逻、戍守,还会干各种各样的活,打造兵器铠甲、修墙修屋。里面的铁匠、瓦匠、土匠什么人都有,技能不限于作战。
铁铺里红彤彤的炭火,在白雪飘飞之中摇曳,倒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秦亮离开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