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很巧,林济刚走到书?架边上,就看到了贴着“剧作家”三?个字的杂志盒。
他抽出一本看了看。
林济可?以在?和对手嘴炮三?天三?夜之后再欣赏对方的著作,这毫不妨碍,哪怕他觉得对方周身被弱智笼罩,可?该看的文章和剧集他还是?会看的。
打?开?杂志的那一瞬,林济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
他经常泡编剧论坛,摒除那些酸言酸语的话,论坛里其实有不少很有见解的发言,只不过有人对创作的内容更敏感,而?有人则侧重于某一题材的发展趋势,对业内的风向变动很敏感。
这个时?代编剧类的著作虽然没有他上辈子多,但一些著作和观点却?不乏深度,林济读了之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可?连看了再《剧作家》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后,林济顿住了。
他默默回到书?架旁,把杂志盒归于原位,脸上露出了难以形容的表情。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刚刚浪费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生命,去看一些完全不知所云的理论。
林济可?以很客观地说,发表在?《剧作家》杂志上的一些观点,甚至不如编剧论坛的讨论新潮,而?且虽然《剧作家》自恃矜贵,没有直白地互吹互捧,可?文章词句之间那种优越感、编委们彼此间的欣赏之一同样流露了出来。
林济最吃不消这个。
不管怎么说,写文章需要言之有物,不能用套路化的文字和吹捧去填充,后者哪怕必须要有,含量也必须少一点,可?《剧作家》这几篇文章都写得一般,内容陈旧,对于当下电视剧发展的敏感度也不够。
不过仔细想想,一线编剧的敏感度是?最高的,他们处于行业的最前线,日常关注题材的兴衰,只为从固定的收视底盘里为自己?争取到足够高的份额。
而?养老型的编剧则不同,这群人到哪儿都被捧着,成天出席这个论坛参加那个奖项,观众的冲击不会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安坐于后方对一线编剧指指点点,日子可?谓十分滋润。
林济叹了口气。
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都只愿意当一线编剧,上辈子他成为了业内人尽皆知的金牌编剧,和创作无关的事项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可?就算再忙,林济也会挤出时?间输入,保持一定的创作频率,他最害怕的就是?成为这一类编剧。
编剧这份职业,想再进一步是?很难的,一部?剧红了,编剧尝试用同样的套路去创作新作品,可?观众未必会买账,可?能编剧整个职业生涯只有这么一部?爆剧,但编剧想要堕落是?很容易的借着曾经的名气招摇撞骗,开?班收徒,和剧组一起把观众骗进来宰。
林济阻拦不了旁人这么干,他只能提醒自己?。
他有时?候很为这些同行遗憾,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创作出的作品确实惊才?绝艳,能够让混迹编剧圈多年的老编剧们自惭形秽。
然而?,天才?的灵光一闪重点在?“一”这个字上,年轻时?创作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超常发挥,想复刻、想超越几乎毫无可?能,如果编剧耐得住性?子慢慢磨,在?将来依然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业内站稳脚跟。
可?如果编剧自己?永远只惦记着自己?的经典作品,或者认为灵光一闪是?自身创作的常态,堕落起来是?很快的。
而?且这群人的思维已经形成,不是?谁去纠正?就能改变的,至少林济认为自己?做不到。
他把《剧作家》杂志丢到一边,想打?开?手机骂两声,可?又觉得自己?有点自找没趣。
在?他的观点里,这群编剧就是?老僵尸,他能把人骂醒,莫非还能把老僵尸骂醒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