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时候,‘懒’在妈妈的怀抱里是多么舒服。”

马悦然在书中写道:“一九五四年为庆祝高本汉六十五岁生日,远东博物馆里的人把他过去发表在博物馆年刊上的文章结集后用精装出版,高本汉激动地喊出:‘真他妈的,我多么勤奋哪!’”

如此勤奋的老师必然会带出勤奋的学生,一九九七年我们一行人在斯德哥尔摩参观瑞典学院图书馆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事先将马悦然的专著和翻译作品堆满了一张很大的桌子,就在我们感到惊讶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还有一些马悦然的作品没有放上去。当时站在一旁的马悦然不好意思地微笑着,令我印象深刻。

高本汉、马伯乐、伯希和这一代汉学家艰苦的学习经历,是今天学习中文的西方学生难以想象的,后来的马悦然这一代学者也是同样如此。马悦然在正式学习汉语之前,准备拉丁文考试时,为了消遣,阅读了英文、德文和法文版的《道德经》,他惊讶三种译文的差距如此之大,便斗胆去请教高本汉,歪打正着地成为了高本汉的学生。马悦然没有回到乌普萨拉,他留在了斯德哥尔摩,最初的几周里他“在中央火车站大厅长椅上、在公园里和四路环行电车上度过很多夜晚,甚至在斯图列广场,那里有适合人躺着的长椅子”。马悦然写道:“这些困难丝毫没有降低我得以在高本汉指导下学习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