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柳攒出一些纸张,对齐位置,夹起来,拿炭笔画出孔位,再拿戳针和小锤子打孔,再拿针线缝制。
兄弟俩在这儿慢慢教着,这个活真的不难,干几次就熟练了,只是枯燥、乏味,要耐得住寂寞。
二老尝试的时候,总怕耽误时辰,时不时就往小铺子外瞧一眼。没谁过来说什么。
陆二保拿纸时小心翼翼,他知道纸贵,怕把纸拿坏了。王丰年缝书时,则怕缝得不好,每一针的走向,都要跟陆柳缝书时的顺序一样。
他俩暂时放松不了,可在尝试之中,那颗忐忑的心,逐渐安定。
他们问:“要是不习惯,还能不能回村里住?”
陆柳抿抿唇,看向哥哥。
陆杨点头,说:“可以。你们要是住不惯,不要憋着,直说就好。”
人在不适应的环境里待着,犹如坐牢。
他们是把人接去养老享福的,不是把人接过去活受罪的。
二老神色陡然放松,陆杨从他们眼里看出了答案,他们说出口的却是:“我们想想,我们回家再想想。”
没真的搬家之前,变数太多。
他们没给准话,两个孩子就不用太为难。
陆柳还有点急,看哥哥给他使眼色,才把话头压下,不催着他们问。
尝试印书用了很久,这头说定,就要告辞,各回各家了。
新的一年到来,陆杨记得之前说过的话,问顺哥儿要不要跟他走。
“要是想跟着我学本事,元宵之后,让你大哥把你送到县里来。”
顺哥儿要去,家里都说好了,他左右看看,娘跟大哥都没意见,他笑眯眯答应了。
从黎寨离开,两个爹回陆家屯,陆杨他们回县里。
隔天,陆杨跟谢岩趁着年节没过完,满县走动去拜年,给冷屁.股的张大人都递了拜帖,再找罗家两位哥哥打听了做笔的匠人,只等黎峰到县里,就把消息转述。
拜年之后,谢岩没去私塾上课,常去乌平之家里,与他一起读书作文。陆杨则到牲畜行挑了一公一母两头耕牛,再有一公一母两只驴子,转头去铁匠铺,配齐了农具,一并拉到庄上。耕地是新买的,种子也要买。
陆杨照顾亲戚,在村里问问,谁家有多的种子,不论是庄稼还是菜种,他都买一些。
再是盖磨坊,地还没解冻,现在盖房子很难。
陆杨先让佃户们把畜棚盖好,再请族亲们搭把手,土地解冻就过来,多些人手来帮忙。把屋子修了,再把磨坊盖起来。人多好办事,早点完工,不耽误翻地播种。
磨坊需要用到石磨,这东西可以在别人家买,也能请人做。
这对农家来说是个大物件,没到吃不起饭的时候,轻易不舍得卖掉。
他买了两个石磨先用着,等这处挣了钱,可以继续买石磨。再看看牲口会不会下小牛、小驴子,根据牲口数量来添置。
耕牛不用留太多,有了小牛,就养大,看谁家要养,可以卖出去。驴子就留着拉磨。
磨坊还没盖起来,陆杨望着前方的空地,都心道可惜。
他的心再狠一点,完全可以用这个磨坊加工豆子,去做一堆豆制品,现成的营生摆面前。
他叹口气,摇头不想了。
不可以太贪心,不可以什么都要。
他早说要看看晒场,回村一趟,又去了一次黎寨,带了几样礼,到寨主家拜访,跟人见个面。
合伙做生意,不管分红多与少,寨主的地位在这儿,陆杨又是晚辈,理应他来。
寨主带他去晒场转转,问他有没有什么意见。
陆杨暂时不提意见,他就是来看看。
晒场盖得很大,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