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只好隐居罗浮山,他潜心研究道家医学,常至深夜,最后创作出了《抱朴子》一书。

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系统地总结了晋代以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春秋时期。

道家与儒家还未演变到后世“儒道互补”的现象,两家之间的思想仍处于冲突阶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儒家则强调积极入世,仁爱与礼。

听到《抱朴子》的内容,老子点了点头,赞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无处不在,万物由它生长,万物依赖于它。

儒道融合,是他这个道家创始人从未设想过的道路,不过要是后世的百姓喜爱,又有何妨?

老子心情放松下来,笑了笑:“葛家小辈还不错。”

另一边,前往齐国路上的孔门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