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吧。”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从南阳至长沙为他送葬,结果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百姓送“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棺绳忽然断了。

两地的百姓就在这里为张仲景修建坟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

【千年之后,人们把这里唤做医圣祠。】

雕梁画栋,山水悠然,红墙黑匾上,写着医圣祠三个大字。

“万世医宗”四字匾额高悬,三米高的房间墙壁上贴着数不清的竹简,其上一笔一划雕刻着《伤寒杂病论》里的医书内容,雕刻者付出的心血肉眼可见,尽显中医文化神韵。

【后人研究张仲景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

“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这是一代苍生大医的真实写照。

南阳张仲景,医圣之名,当之无愧!】

天幕下一片寂静。

好半响,才有一道声音说:“什么南阳人,医圣吃过咱们长沙的水,也算是咱们长沙人了。”

“没错!南阳有医圣祠,咱们长沙也有张公祠。”

张仲景的故事带给人们的震撼难以用语言描述。

若说前三位医家代表让他们心生向往,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好感,张仲景的故事,就如同一把重锤,敲碎了底层人民尘封麻木的心脏外壳。

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官吏,百姓病了,想办法为治病;百姓伤了,想办法让百姓不再冻伤。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是多少官员也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