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躁者,又属大青龙汤证......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治病的灵活性,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情况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抓住证情本质。[1]

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极大帮助。】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书中实收方剂269 个,且根据成分变化有不同的疗效,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2]

其中一些著名方剂在现代医疗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病症中发挥巨大疗效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还有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所以后世又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是中医的基础与灵魂。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时至今日,亚洲各国的医学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六十多岁的张仲景仰头看着天幕,神色欣慰,他的医书能对后人有帮助就好。

至于什么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这份名誉实在令他喜悦又感沉重,张仲景想着要不他再好好检查一遍《伤寒论》,别有些部分没写明白误导了后世的子孙。

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惊喜得脸庞都扭曲了。

印刷术还未曾发明,书籍的传播只能靠手抄,难以流传开来。张仲景死后,《伤寒杂病论》也随之流失,是王叔和偶尔发现了这本未完整的奇书,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后加以整理成完整的医书。

用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只是单纯的不想一本好医书遭到埋没,没想到《伤害论》流传到后世,作者竟然赢得了神医的美誉,想来后人也会知晓他收集医书的一段趣事。

哈哈,他王叔和眼光果然非凡!

“此书活人也。”华佗十分佩服张仲景这位医学大家,并特别想和对方交流一番,也不知如今对方人在哪里?

是的,东汉末年各势力都蠢蠢欲动,华佗落到了曹操的手里,等于虎口拔牙他们抢不走,现在来了一位张神医.....

宴明婉接下来的话解答了他们心中好奇。

【关于张仲景,现在还广为流传着关于他的两样趣事。

大家知道为什么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称呼为“坐堂医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