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曹操虽然心里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他确实没想过在活着的时候代汉自立!他希望自己至死都是汉臣的身份。

“文若,你信我......”曹操讷讷道。

荀彧凄凉一笑,信什么,信他的主公没有不臣之心么?

天幕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他眼前站的这人,后世唤作“魏武帝”。

荀彧伸手摘下黑色的冠帽,官渡战役后,曹操封他为万岁亭侯,食邑两千户,还想表他为三公,他使侄子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如今看来,这三公不一定是汉家的三公了。

“亭侯之位,恐文若不能继续胜任。”

君臣两人僵持在原地,其余人噤若寒蝉。

这时候恐怕只有刘备和孙权两人才有心思听天上讲话:【曹操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谋略,“欲攻敌,必先谋。”因而他也被称为兵权谋家。

官渡之战是曹操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他用两万兵力出奇制胜,成功击败袁绍的十万精兵。

此战曹操屡出奇兵,巧用火攻焚烧袁军的粮草,为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反观袁绍,军队内部不和,其本人又刚愎自用,屡次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军心动摇,从而导致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刘备轻轻点头,对后人评价官渡之战的这一段表示认同,“军师说袁贼骄傲轻敌,曹军攻守相济,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正是对曹操能力的十分认可,他才会想方设法与吴军合作,一起抵抗曹军。

毕竟当初谁都以为打赢了袁绍的曹操就要一统天下了。

只有刘备,从未想过要投降,说是心中一点微不足道的野望也好,说是为了挽救倾颓的汉室也好。

他从不认为曹操是一位圣明君主,也不愿臣服对方。

想到这里,刘备的心情变得沉甸甸:“那曹贼日后竟然称帝,莫非他真的亡了大汉.....!”

秦国。

白起低头,兔毫笔不断在竹简上记录。

火攻粮草?这些汉朝人打战真是一套一套的,嗯,都记下来,回头打其它诸侯国的时候用上。

宴明婉:【曹操编写了《孟德公论兵》,书中提出许多关于兵法、军事组织和训练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曹操擅用火器和骑兵,利用地形实行分兵策略,建立有效的间/谍系统.....这些都是他在军事战略上的创新。

曹操深知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他认为要拯救社会,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他不像春秋时期的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像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了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

同时,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没有辎重粮食,就会走向灭亡。

所以他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熙熙攘攘的秦朝臣子们一时间没了声。

天女是不是对他们有意见?不然怎的一次两次戳他们痛处。

嬴政唤治粟内史出列,秦朝农事相关的一切事务都由治粟内史掌管,包括征收渔税,田租赋税等。

如今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