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龙号的水下船库缓缓升起舱门,三架单人?推进器依序驶出斗龙号的下方船库。

每一架单人?推进器都内含八枚发射光弹, 用以洞悉海底环境, 以及一个生物样品采集机器人?,便于采集携带海底泥矿等地质样品。

推进器内有恒温、平压等生物环境控制, 尽管活动空间?十分狭窄,但至少能缓解驾驶者在深海中?的所有不适,更快适应深海行动。

“水下出舱后的行动由殷屿指挥。”孟霄在无线电中?开口。

她很清楚她已经不在前线行动太?久, 在紧急情?况前的判断力和行动力不如一直位于前线的殷屿,带队行动的主权应该交给更能胜任的人?。

殷屿闻声往孟霄的推进器那头看了一眼,应声下来。

他开口说道:“推进器内的含氧量能够支持单人?在海底最?多四十八小时的生存所需,你们可以在操作台的右下方看到红色的百分比数字,那就?是当?前推进器可供给的含氧剩余量。”

贺连洲闻言往右下角扫了眼,显示99%。

他觉得殷屿像是在给他特意解释的,他弯弯眼睛。

“在行动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注意推进器内供氧剩余情?况,以免行动时发生碰撞等意外?情?况而出现供氧设备漏氧,一旦发现供氧情?况不在正常损耗范围,即刻通知,并且返回潜艇。”

“同理,在剩余含氧量的数字上方,有另外?一个绿色数值,那代表舱内的压强平衡情?况,一旦数值掉入80以下,说明推进器有部位损坏,必须尽快返回潜艇。”

殷屿重复强调了推进器内部几个重点数据的着重关注,对于深海行动,再谨慎小心一万倍都不嫌多。

哪怕这?些操作台的每个按键对他们来说都已经熟记于心,但是殷屿仍旧习惯了每次行动前,都要?强调一遍注意事项。

贺连洲听得心里美滋滋的,看吧,还不是为了他,也就?他算个外?行了,不说给他听还能说给孟霄听?

三架推进器驶进了热泉带。

他们的周围都是一口口往外?喷涌的“烟囱”,推进器的视野都受到了这?些烟雾的阻隔森*晚*整*理。

温度高于300摄氏度的热泉喷射出来的“烟雾”往往是硫化物含量极高的黑色,浓烟滚滚,仿佛随时都会?有岩浆从烟囱里喷溅出来一般;

而温度介于100至300摄氏度之间?的,大多是白色,却也极有遮挡力。

这?些“烟雾”的颜色与温度、附近矿物质的成分息息相关,这?里的海底矿产丰富,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热泉烟囱。

“烟雾”本身也是海水,尽管海底热泉喷发出来的部分温度可以高达四百多摄氏度,但是这?一片的海水却没有因为高温而汽化,反而仍旧是液体的状态,形成了如此与众不同的海底热泉。

当?三人?穿梭进这?些热泉喷口间?的时候,这?些向上涌动的水流就?更加分明地贴在他们的视线里。

海底深处的巨大压强使得海水中?的水不再是寻常意义中?的液态水,而是一种超临界流体。

而周边的矿物质融入流体中?,又使得这?一片流体相对于其他海水有了更大的浮力,致使它?既不会?被?蒸发汽化,也不会像寻常的水那样向下或是水平流动,而是出现了向上倒挂的“瀑布群”这般奇异的海底景象。

单人?推进器足以让殷屿一行人?极限贴近这?片与众不同的生态体系。

在推进器的自带灯带下,殷屿甚至能够看见冒着滚烫沸水的热泉喷口外?壁,就?攀附着一条条毛茸茸的蠕虫,它?们几乎爬满了殷屿身侧这处至少有八米高的“烟囱”。

它?们的身体蜷缩在用分泌物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