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会面对无数的选择,你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行?”
徐京墨将的这两个典故都是出自《左传》,前者是晋国派大军救援被楚国攻打而投降的郑国,结果晋军到达时,就得知楚郑已讲和结盟,主帅认为此战已经不可胜利,所以应该“见可而行,知难而退”。
后者则是是鲁定公六年,宋国卿大夫乐祁,劝谏宋景公派使者去晋国,避免结怨于晋国。但是当时的晋国国内有矛盾,危险重重。陈寅预料到这一行的困难后劝乐祁知难而行,说“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刘民意自然读过《左传》,不过他没什么带入感,只是“读读”而已。
“诸位,乡试、会试所考的策问题,不一定要大开大合地去回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许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比如今日你我在此犁地。”
犁地对于农户来说不过就是每日劳作,既不新奇,也不算大事。但是这犁地就没什么可讲的吗,不见得。
你们有人穿的是棉服,这衣服穿起来保暖又舒服,但是棉布不耐磨,如果真的穿着棉布下地干活,要不了几天这衣裳就破了,所以应该穿粗布麻衣。那么这样的小事,是不是印证了《中庸》中那句“因事制宜”。
见微知著本就是回答策论的一种方法,但是见不见得到全看个人。
之后几日都是这样,徐京墨和他们一起犁地、一起休息、随口聊到经义和典故。
这次对徐京墨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刺头刘民意准备洗心革面、一心向学了。他苦恼的事情无非就是自己太正直,但是家里不支持他正直。其实,刘家主要是姻亲太多,为了自家儿女未来的婚嫁之事,也决不能和姻亲们都闹得不愉快。
徐京墨问他,“你觉得你考上进士以后,前程是谁决定?”
“自然是朝廷。”
“那你觉得刘家有本事左右朝廷吗?”
若是有这个本事,刘家现在就应该在京都而不是临安了。刘民意似乎有些明白了,又问道“徐夫子,你怎么看律法?”
“法家的思想不可全盘接受,但是依法治国在我眼里是更合适的。”他说的是合适,而非好坏,因为每样东西都有利弊两面,但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做的就是选择最合适的。
刘民意曾今看过县官审理案件,是非黑白全赖讼师一张嘴,他想要这天下没有冤假错案。
“那你就努力考上进士,然后去刑部或者大理寺,那里你才能实现你的抱负。没能踏入仕途,就不要妄言改变,因为你手中没有权利,你什么都做不了。”
徐京墨让他努力站的更高,在他还不够位高权重的时候,会有人想要拉踩他,但是当他位居人臣时,这些人只会想要攀附他。若是没有失了本心,待到那时,他才真的能有所作为。
刘民意听进去了,反思自己之前的种种,简直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幼稚的令人发笑。他不努力,伤心的只有的他的母亲、他的亲兄妹,以后蹉跎的也只有他的人生,失去的更是只有他的梦想。
到了第六天,所有的人手上都磨出了水泡,即便带着徐京墨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手套也是如
此。
所有人都完成了犁两亩地的课业,虽然有些地方深度不够,但是他们都尽力了。徐京墨看着惨兮兮的学子们,很好心地告诉他们,十日后每人需要根据这次的社会实践课写一篇策问,不限制具体题目。
不理会众人的哀嚎,他自个儿很愉快的骑马回家了,今儿是冬至,冬至要吃饺子,不然冬天是要冻耳朵的。徐京墨特别喜欢吃白菜猪肉、还有三鲜馅儿的饺子,煮的白白胖胖的饺子,蘸上醋,在加一点油辣椒简直是无上美味。
回到家,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