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2)

徐京墨应下,他感觉这个冷夫子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所以才让他不要急。由字见人,古人诚不欺我。

这书院当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一个书画夫子都能给人惊喜。左言听他描述了这书画夫子的样子后,心中有些猜测,不过没有告诉他。何必让人为难呢,就这样顺其自然地想处也许对他们更好。

徐京墨上课以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藏书楼,这日他去还书,被那老者叫住,“小子,你这看书看的五花八门的,当真是准备五经俱修吗?”

“小子不敢,只是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左右时日还久,慢慢考虑便是。”

老者又问他,“你就不想参加明年八月的乡试吗?”

“想,但是小子知道现在去考,不过五分把握,不如再等一届。”

“你若是打算用四年学五经,与你现在择一经研学明年就考有何区别?”

徐京墨明白这是老者催他赶紧定下本经,也不是他不想定,只是太难选了。

《诗经》所讲的东西距离寻常人的生活是最近的,因此最好理解,难度最低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选择这诗经,而且难度低就更难写的出彩。

《尚书》一书多是散文,但是立意深刻,围绕着仁君治民之道和贤臣事君之道展开,颇有难度。然而尚书所讲的东西往往可以用于策问,因为有不少学子选择治尚书,以此一举两得。

《礼记》算是集儒家思想的大成,如果对儒学已经有较好的掌握,那么再学礼记就是锦上添花。此外,礼记与尚书有些相似,经常能与策问同频,所以将礼记作为本经的人也不少。

《周易》算是最为特殊的一经,涉及哲学(玄学),先不说这文字的晦涩,但说这理念的玄妙就知道周易是最为困难的一本。一般选择周易为本经的,多是有家学或者县学渊源。

《春秋》是一部编年史,因为可参考的典籍最少,所以难度有提高,但是春秋本身的内容精炼易读。因为篇幅的原因,可考的点更少,深受学子追捧。

徐京墨排除了《诗经》与《周易》,却无法从剩余三本中选择其一。

那老者听他说完,抚了下胡须问他“你可知在科举大省,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通常各个县城或者州之间都会尽量避免同选一经。”

徐京墨虽未听说过,但是一想就明白这道理,集中一经会让竞争变成恶性竞争,对谁都没好处。

第27章 月考之后

那老者看他似有所悟,就继续道,“这法子是避开了人为的因素,但是这考卷的难度却是不可控的,五经之题择其一来作答,你若只通一经那便没得选,若是通了两经,就可以选个更有把握的?”

这法子也不是人人都适用的,好些学子只治一经都困难,谈什么两经共治呢。老者能这样建议徐京墨足见他对徐京墨的认可。

徐京墨这下是真的明白了,老者是让他不要

只选一经。如果只选一经,遇到今年同选本经的考生多则竞争激烈,中榜的概率就会降低;若是所选的本经恰巧遇到考官出了难题,不如选择更有把握的去答。

“多谢夫子。”

那老者坦然地受了他的礼,接着说道“四书五经本就相辅相成,多学点没坏处。余下三本,你选不出来,就暂且不选,但是你在这藏书楼看的书总是要收敛一下的。”

徐京墨的阅读量比起同龄人要多了许多,但是要与一众优秀的学子竞争科举,那么还远远不够。每一经都有相应的诠释,诸多的典籍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经义,比起每本都泛泛而读,不如将几本经典吃透。

老者让他先去读《五经正义》,打好基础再去横向拓展。

崇山书院的月考只用了五日就出成绩了,徐京墨和左言看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