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2 / 2)

汤面喜下肚,徐京墨整个人都舒坦了。用过早膳后,他们才动身去洞溪村。

洞溪村的王村长一早就候着他们了,“徐大人,草民王安,齐武三十年秀才,洞溪村村长。”

原来是个读书人,怪不得谈吐有些文绉绉的。

“王村长,本官听闻你洞溪村与二兴村因为水源的事情大打出手,究竟是何原因?”

“徐大人,我们两个村都临近小苗河。以前村子里汉子多,可以挑水去上游去浇地,如今因为许多人都去参加劳役,人手不足,那些远离小苗河的庄稼就很难被灌溉到。”

都是给朝廷种地,虽说没有明面上的粮产要求,但是多劳多得的道理他们是听明白了的。所以才想着自己挖一条沟渠把水给过去,让东北边的庄稼也能很好的被照顾到。

去岁,官府统一安排的耕牛是帮了大忙,但是这牛不属于他们,他们从河里挑水去地里,全靠人挑肩扛,到了今年春耕,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人更少了,这才想着要挖水渠去水灌溉。

徐京墨想了想又问,“东北边的地势可是高于小苗河沿岸?”

“是的,东北边是坡地,村民们把水送上去很是费力。”

徐京墨跟着王村长一路前行,他看着地里的庄稼嘴角不经意挑起,“收成不错!”

王村长是村长,但是也要下地干活儿,读书人又怎么样,没什么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他指着徐京墨左侧的田地说,“这儿的地本来就肥,还靠近水源,是上等的良田,比起下等田亩产能高出三倍。”

“一亩良田能产多少粮食?”

“约莫两石多,不到三石的样子。”

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也就是平均一亩地能产出三百左右,上等良田可能三石多不到四石,下等田也就不到两石。一亩下等田都不够养活一个成年人的,算上老小,一家五六口,起码也要十亩下等田才够。

区区几十两却是许多人家终其一生也凑不够的数额。

一行人走了许久才到东北边,看那地里庄稼的收成明显不如河边。不过徐京墨也发现了问题所在,东北的边地势更高,但这个高是说是要上个坡,上了坡以后,一样是大片的平地。

“你们是想怎么做?”

“小苗河不能逆流,所以我们想从高地分渠。”

高地?从哪分渠都不可能直接让河水爬坡而上的,徐京墨看着远处似乎是他们挖渠的地方,灵光一现,“你们可是想从更上游直接改道?”

王村长支支吾吾道,“不是改道,只是分渠。”

徐京墨看他一眼,朝着前面走去,洞溪村是想让小苗河从上面转道到这片高地,再从高地流去下面。怪不得二兴村要闹,昨儿倒是他错怪牛村长了。

按这法子改道,洞溪村是肯定不会缺水的,只是二兴村还能有多少水就不好说了。日后若是两个村子闹矛盾,洞溪村稍一拦截,二兴村可能就一点水都没有了。

“王村长,如此改法你可知道后果。”

被问到的王村长,显出一丝窘迫,他当然知道,但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洞溪村的利益。他有个兄弟在渔阳府衙当差,他听他说过徐大人可能根据他们种粮的情况给他们分地,种的好不就是收成高,以后真的分地,那可是属于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