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2 / 2)

前不肯好好读书,父亲就带着我去铺子里,叫我做生意,想着若是我考不上,起码也能考生意好好活着。”

“临安的粮价一般是多少?”

“大概是一石600到700文。临安和江都都是产粮的地方,一般粮产区的价格都卖不起来。所以这些地方的粮商才会将粮食往外卖去。”

像江都,因为不缺粮,就种了许多的桑树用以养蚕,江都的丝绸出名也是有这个原因的。而临安,则是种了许多的茶树。

徐京墨已经要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其他的他也不打算多说。他喊来了其他几人,“你们手上这些东西尽快整理好,陛下催的紧。”

“您要外放了吗?”刘民意想问很久了,他记得徐夫子说过想去地方上为民办点实事。

“若是顺利,年底我会自请外放。你们不必担心,白大人、小岑大人都是很好的上官,你们留在翰林院也能学到许多。”

他日若是想调去六部或者外放,翰林院的起点是最好的选择,何况他们进来就有正经差事,日后再做安排时就会更有优势。

离开前,他要将一切都安排好。

徐京墨忙着给皇帝交差,南宫云辞则是忙着收网。

“墨雨,粮铺的情况怎么样了?”

“小姐,去岁自我们的粮铺开起来以后,本地的粮商就开始降价,往年过年期间的米价最高,约莫能涨两成,今年过年期间的米价也就是一石一两银子。”

南宫云辞又问,“其他时间呢?”

“从最初的900文/石,到现在是500文/石。”他们已经开始亏本出售了,但是还不够。

“我们转手的收益如何?”

没错,南宫粮铺的打法就是我假装要和你竞争,然后等你不停降价我再去买,买了以后再卖去其他地方。

本地的粮商都以为唐家是给她供应粮食的,却不知唐家是帮她卖粮食的。那些船来时是空的,走时确实满载着粮食的。为了掩人耳目,每次的船都是双数,两个一模一样的船,一个是空船,一个是载着其他货物的。

码头上,熙熙攘攘的都是人,乍一看从船上卸粮食和往船上装粮食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到现在一共赚了四万两银子。”墨雨做事很谨慎,为了不引起本地粮商的注意,她收粮的动作很缓慢。

粮食不能一直放着,等过一年以后,就变成陈粮了,价格会会很低。他们最开始收粮的价格卖出去,甚至还会微亏。反倒是徐家的玲珑点心铺帮忙消化了不少粮食,才让他们少亏了些。

徐子凌本来打算按原价买粮食的,但是南宫云辞怎么可能让她吃这个亏,坚持用市价卖她,这样也能帮她省下运费。等到后面粮价跌下来,她才大批量的往外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