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1 / 2)

跟在一旁的华霜上前捡起一看,竟是前些日子她送给他们的那盏纸灯笼。

唐干引戎马一生,得到一切都是明码标价,多少道伤换多少功勋,多少功勋换多少兵马,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只有这盏纸灯笼和郑老伯那夜请吃的酒,不知从何而起,不知为谁而来。

或许也是为他,唐干引活着的时候想。

但不是也没关系,他又看一眼怀里的纸灯笼。

华霜把纸灯笼展开,捡起路边的麦秆在其间里外一撑,干瘪的纸灯笼立时被撑得饱满浑圆,挂在了唐干引和郑连桥二人的坟头。

他们二人,一个是龙虎军重骑营的副将,一个是稷元大军的统领,生前不死不休,如今真的死了,却又像亲兄弟似的并排躺在一处。

倒真应了秦朝楚曾说过的那句话,活着的时候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入了黄泉,还要再分个敌友?

在这不起眼的田埂地头,两座同出一人之手的墓碑并排而立,衰草枯荣,微风吹过,就沙沙作响。

云清澜一行又在郑老伯家憩了几个时辰。

这期间赵麟禄带着徐景流核对了其默写的账册,又简略地向众人阐述了番自己的计划。

其实也没什么计划。

不过是如先前在太苍山上那般,赵麟禄这几人身先士卒,若上谏不成,剩下的人再前赴后继。

若能事成,从诏狱逃出来的所有人就都会回去认罪。

赵麟禄这么跟徐景流说。

在请君上谏这件事上,这群读书人总有着股令云清澜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飞蛾扑火的执着。

时过下昼,云清澜一行在郑老伯家吃过饭食便早早出发了。

圣驾出宫事关重大,到了夜里飞仙台定会被禁军围得里外不通,不过赵麟禄几人原都是飞仙台的脚夫,他们熟悉飞仙台各处地形,事先乔装改扮一番藏身其中倒也并非难事。

日薄西山,夜色昏沉地笼罩下来,飞仙台各处早早布置了华灯彩带,只等暮色四合,便一齐流光溢彩。

吉日良辰,是夜星河万里,无尽苍穹里群星密布,却远不如地上的繁华盛景。

巨大金莲上灯火通明,映着十二瓣金莲和八方龙纹玉柱熠熠生辉,其下仙台流水萦回,云飘雾渺弥漫而上,檀香缭绕间不见清泉,只闻叮当作响。

天子舆轿自宫门深处缓缓而来,随行的是成千上万的禁卫官兵,和一众俯首帖耳的朝中大臣。

此番圣驾亲临飞仙台,一是为了视察工事,二则是为了体察民情,以彰天子爱民之心。是以李玄臻并未下令肃清街道,而只是在飞仙台及其沿街各处加派重兵,飞仙台内只许禁军进入,百姓则可在街边遥遥观望。

三生有幸得观天子,尚未落成的飞仙台外早被百姓们挤得水泄不通,尽管离着千百米的距离,但人们还是伸长了脖子使劲张望,于一片斑斓灯火中模糊看见一道明黄身影。

这可是天子!百姓中当即有不少人欢呼一声。

李玄臻在位三十七年,尽管其后十几年沉迷修仙渐懒政事,致使贪腐横行,民生不尽如人意,但能在当年五子夺嫡中脱颖而出,于武朝乱世中定国安邦还天下太平,其功勋业绩就足以让百姓称颂爱戴。

礼乐齐鸣,在无数百姓欢欣雀跃的目光中,武朝三百年来的第十二代帝王,武昭帝李玄臻,终于在众臣簇拥下缓缓现身了。

李玄臻身着真经道袍,其上金龙潜跃,鳞爪飞扬,巍巍站在飞仙台正中的两仪八卦阵上,看着远处人山人海,眼眸幽沉深邃。

“陛下,时辰到了。”不多时,身边响起一道略显尖利的声音,是跟在一旁的大太监常福安。

飞仙台趋近完工,按例需开坛祭天,李玄臻命星官推演多日,最终选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