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2 / 3)

而是她不能确定这是揶揄还是疑问,你到底在忙什么其实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么做究竟有没有用。

她有时觉得,他们这些人就像是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在远离战场的地方高谈阔论。其中也包括她自己。

第54章 过河卒

顾问室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很快又有新的研究员加入进来。

人没到,传闻先来了。据说名字叫秦未平,清华学堂出身,麻省攻读数学,后来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拿了经济学与法律学位。

因为履历很好,年纪又长他们几岁,就有人猜测,是不是会在研究员上面多设出一个主管的位子来给他坐。

“耶鲁”最不喜欢这种说法。美东的留学生圈子不大,他四处打听了一遍,回来就断言绝不可能,秦未平这个人显然是有问题的。

至于那问题是什么,早在顾问室里传开了,大概只有钟欣愉还不知道。

同僚之间的聚会,她很少参与,其他人也无所谓她来不来。有她出席,他们反而不自在。有些地方去不得,连玩笑话都不能敞开来讲。一时道,钟小姐,冒犯了啊。一时又道,钟小姐,不介意吧

当时战争已经进行了大半年,每天听到的几乎都是坏消息。他们需要排遣,她也不想做那个败兴的人。

最后还是邻座的研究员悄悄告诉她:“听人家讲……那个秦,是 CP。”

“什么 CP”钟欣愉问。

邻座挑挑眉毛,意思是你怎么连这都不懂,轻声给她解释:“CP,就是共产党。”

“我是不懂这些的……”钟欣愉笑着摇摇头,垂目下去,继续用钢尺压着面前的一沓报告,手指着读数据。她当然知道这话题敏感,不适合在此地议论。

后来又听别人说起这件事,才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起因其实是秦未平的妻子,做学生的时候参加过美共,但几年前就已经退出了。到他本人这里,至多只能算是有那方面的嫌疑而已。

之所以引起注意,还是因为此时此地的特殊。虽然只是区区一个研究员的位子,但这是在战时,顾问室设在大使馆里,也算是重要单位,用一个立场存疑的人恐怕不行。

可偏偏秦未平的履历又非常的好,比已经在这里的几个研究员都要优秀。更要紧是,他混过的地方多,认得的人也多,据说有个同学在美国财政部货币研究室供职,不确定派不派得上用场,却也是条路子。

几番斟酌,最后还是录取了。说是试用,有点且走且看的意思。

可等到事情确定下来,顾问室里又有了新的传闻。

邻座依旧消息灵通,悄悄告诉钟欣愉,那位参加过美共的秦太太竟是个白人女子。

这一点,怕是比 CP 更叫人意外。当时排华法案尚未废除,还有 1922 年出台的《凯布尔法》,限制美国人与“没有归化资格”的中国人通婚,最严重的后果是丧失公民权。而且,哪怕准予成婚,也不能入籍,为的就是防止华人通过婚姻移民美国。

再看秦未平的履历,留美靠的是庚子赔款的奖学金,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厚的家世或者家产。职业方面,更是平平。过去这些年,他除了拿到一堆学位之外,只做过一些闲差,先是在大学里给教授当助手,后来又去亚洲经济学会做了两年文书工作。因为该学会裁撤职员,来这里应聘之前,他已经失业了一段时间。

于是,所有人都在好奇,这位秦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竟能凭借爱情超越国籍与种族。

大家心里是朝着拆白党的那个样子去想象的,见着真人,大失所望。

秦未平第一天来顾问室上班,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三十多岁,顶着一张端正且无特征的面孔,鼻梁上架一副黑色